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汉语言文学 > 正文

韩愈的师说及其影响(第2页)

本文共计5253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8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受韩愈“师说”影响,宋儒对如何“传道授业”、光大儒学问题十分重视。欧阳修接过韩愈的话头,进一步畅谈“师道”的重大意义,他在《答祖择之书》中说:三代之衰,学校废;至两汉,师道尚存,故其学者各守其经以自用。……后世师法渐坏,而今世无师,则学者不尊严,故自轻其道。轻之,则不能至;不至,则不能笃信;信不笃,则不知自守;守不固,则有所畏,而物可移。是故学者惟俯仰徇时,以希禄利为急,至于忘本趋末,流而不返。夫以不固不信之心,守不至之学,虽欲果于自用,莫知其所以用之之道,又况有利禄之诱、刑祸之惧以迁之哉!此足下所谓志古知道之士世所鲜而未有合者,由此也。(5)

  这就很贴切地阐明了“师道”与儒学二者之间的关系。真正的儒学所以难于振兴,实因师道缺失或师道不立。读孔子之书、修儒者之学者,多为弋获功利而非坚持古道,这样的人既无古道作为内在精神生命的支撑,或者说根本就没有对于儒学的真正信念,自然也就经不住“利禄之诱,刑祸之惧”。依靠这样的人,又如何能使儒学抵抗住释、老二氏冲击而得到振兴呢?其实,如欧阳修所说的经不住“利禄之诱,刑祸之惧”者,古往今来不知凡几,这很值得今人深思。

  如果说欧阳修从理论上发展韩愈的“师说”,那末,孙复和石介则以其自身实践来为人们提供了树立“师道”的表率。孙复(993一1057年),学者称之为泰山先生;石介(1005一1045年)是东京一带素有声望的学者,却对孙复执弟子礼。据说孔道辅(孔子后嗣,其时颇有名望的官员)谒见孙复时,“(石)介执杖屦侍左右,先生(孙复)坐则立,升降拜则扶之。及其往谢也,亦然。鲁人既素高此两人,由是始识师弟子之礼”。(6)此外,胡瑗亦通过在湖学和太学教授生徒,严格师弟子之礼,树立师道尊严,为加强师通竭尽努力。这样,唐代后期韩愈始倡,经过欧阳修和孙复、石介、胡瑗的弘扬与实践,儒家“师道”终于自先秦之后而重新树立了起来。到二程建立之后,这师道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注释]

  (1)《唐柳先生集》卷一九《师友箴》。

  (2)上书卷三四《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3)《新唐书·韩愈传》。

  (4)《唐柳先生集》卷三四《答严厚兴论师道书》。

  (5)《欧阳文忠公文集》卷六八(外集卷一八)《答祖择之书》。

  (6)上书卷二七《孙明复先生墓志铭》。

  赏析

  韩愈是著名的散文家和诗人。他和柳宗元等是唐代古诗文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反对六朝以来的只重形式的骈文,大力提倡继承先秦两汉以“言之有物”的语言表情达意的优良传统,形成了一种文风和文学语言的'革新运动。他和柳宗元等人以自己的写作实践推动了这一运动的的发展,改变了不良文风,起到了解放文体的作用,对当时和后世,都有重大影响

  《师说》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的文。此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文章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并以实际行动鼓励后进,应当刻苦学习,勇攀高峰。韩愈的这篇力作,历久弥新,今天我们再读这篇文章,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全文共分四段。

  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从正面论述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择师标准。

  “古之学者必有师。”提笔点题,单刀直入。“古”字指出从师的历史传统,“必有”二字,语气极为肯定,强调从师的必要。一开头就揭示出学者和教师的关系,作为全篇纲领,肯定坚决,不容辩驳。“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全面规定了老师的职责范围,指出老师的作用,说明从师的必要性。“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指出认识事物的一种客观规律性,连用两个“惑”字,突出说明不从师的害处。“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列举两种情况,旨在说明“闻道”是从师的标准。“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既诠释前文,又强调从师是为了学道,凡有道者皆可为师。“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的所存也。”进一步论述择师的原则。这是作者所说师道的基本精神。这种有道为师(包括“能者为师”)的原则,正中当时积弊。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