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代玉器的形成对中国玉文化的影响研究论文(第3页)
48 次下载 4 页 5551 字【 字体:大 中 小 】
玉臂鞲是畋猎时擎鹰的器物,最先发现于辽陈国公主墓和辽宁锦州张扛村辽墓,造型基本上一致,这种玉臂鞲是辽代特有的。
蹀躞带是我国古代北方草原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因生活环境和习惯的原因在服带上系佩刀、磨石、解锤等物,是马背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玉柄银锤是刀和锤子等佩带工具的玉柄,这种器具出土地比较多,其中辽陈国公主墓出土的玉柄银刺鹅锤为最完整而精致,具有民族特色。
佩饰中的胸饰与臂饰、"吊锤"形器、"管状"器等都是契丹族独有的,这些在游牧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都有着民族浓郁的特色。
嘎拉哈,是北方少数民族地区流行的娱乐玩具,即为羊距骨,在大西沟辽墓出土。是反映狩猎文化的吉祥物,在辽代才出现,是契丹族典型的娱乐用品。
天鹅、狗、水禽等物的出现是跟辽代契丹民族的生活环境戚戚相关,这些动物频频出现在辽代玉雕当中,是契丹族民族文化传统在玉文化当中的反映。特别是这种天鹅、水禽等物的造型出现,很好地反映出了辽代的四时捺钵文化,也被视为"春水""秋山",这也是以后金元盛名的"春水""秋山"玉的先声。到金代、元时期有了发展和继承,产生深远的影响。
这些辽代民族特色的玉器在中国玉文化当中独具特色,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文化渗入了中国传统玉文化当中,显示出了北方少数民族文化旺盛的生命力。辽代玉器的独创在中国玉文化发展史上有无法忽略的地位。辽代玉器的北方草原民族特色表现了草原游牧文化内涵和豪放、粗犷、写实的艺术形式,为中国传统文化所表现出的僵化的玉雕和程式化的风格注入了新鲜活力,使中国玉器文化有了新的生命力。
四、辽代玉器的地位
辽代建朝以后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并继承了中国玉器文化传统,从无到有,最终形成自己民族特色的玉器。辽代建立的时候正是中国历史发展上在各个领域处于巅峰的时期,高度发展的中国玉器文化对周边国家有很大的影响。辽代玉器继承中国传统玉文化的同时,加入了草原游牧民族生活观念,因而题材新颖,纹饰生动,突破了陈旧的传统形式,有了新的发展,令世人瞩目。辽代玉器继承了中国传统玉器的特点、制作方法、题材的同时,又给金、元、明、清等朝代带来很大的影响,如:玉带、飞天、"春水""秋山"玉等。因而可以说辽代玉器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中国玉文化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辽代在继承中国传统玉文化的同时也吸收了其他周边民族的文化,创造出了契丹民族特色的玉器。通过出土的玉器中不仅可以看到中国文化因素的玉器,还可看到印度、西方等地方的外来文化因素。如:马具饰、玉臂鞲等,这些玉器的出现改变了辽代玉器在中国玉文化当中的地位,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玉器文化的结构和内涵。
在中国,玉器的使用只是在皇权贵族和富豪之中,但契丹族建国以后这种现象开始改变,玉器被广泛使用在生活当中,不仅在豪华墓葬中出现,就是在简陋而普通的不知名的墓葬都随葬着玉器。他们把玛瑙、琥珀、水晶等贵重的器物应用到了生活中,在辽代玉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辽代玉器的发展扩大了应用玉器的范围,这也是一个突破点。
总之,在辽代契丹民族从无用玉的文化理念和习俗到契丹民族玉器基本形成,其发展过程中广泛地吸收了其他地方的外来文化因素形成了特点比较鲜明的契丹民族玉器系统。辽代在玉器的制作、型制方面,上承传统,遵循传统文化发展的同时,注入了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生活、习俗、特点,为下启后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辽代玉器的民族特点发扬了辽代文化的辉煌成就,对金元明清乃至到当代的玉器文化的发展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辽代玉器在中国玉文化发展历史当中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
参考文献
[1]脱脱辽史(卷3).营卫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3.368~372.
[2]季羡林.禅与文化[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2.
[3]邵国田佛教的植物[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60.
[4]辽宁省辽契丹女真史研究会.辽金历史与考古(第二辑)[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10.2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