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代玉器的形成对中国玉文化的影响研究论文(第2页)
48 次下载 4 页 5551 字【 字体:大 中 小 】
迦楼罗,来源于印度古代神话传说,佛教"天龙八部"之一,又被称为"金翅鸟",它在天地间最凶猛,有无穷的威力,迦楼罗的形象多为上身为人身,下身为鸟身,人面,鸟嘴。用玉雕出的迦楼罗见于辽代,成为传世玉品。
莲花,印度最受欢迎的国花,生长在沼泽中,被喻为尊贵、纯洁的象征。也被世人认为能放出光明,有着无量的佛陀。所以,莲花常作为供养菩萨的庄严工具[4].因此佛教文化图案和内容的绘画、塑像、雕刻等都被视为佛教题材的艺术。其他的还有鹿、蛇、孔雀、猴、鼠、雁等也都是和佛教有关的动物。
辽代的佛教玉器表明佛教文化已经深入到契丹族的社会各个领域当中,佛教玉器种类多、数量很大,是其他朝代无法比较的,因而成为了中国玉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辽代玉器很大的一个特点。
3.豪放、粗犷的琢玉工艺。
辽代玉器的制作工艺,从整体上而言,没能摆脱出唐代雕刻的风格。大量使用阴刻来表现细部。用对称的造型设计来体现轮廓,有较强的雕塑感。到辽代中期以后,契丹族自身的民族风格在雕琢工艺当中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如雕刻动物的时候只用夸张的寥寥几刀雕刻出外形轮廓,再用点睛方法在重要的部位上稍加修理装修,便完成了雕琢过程。还有就是在雕琢上用写实的方法来表现玉雕的主题部分,这种雕法在之前不见或少见,装饰手法趋向写实是辽代玉器装饰的主要成就之一。这种简单、粗犷、豪放的琢玉装饰手法更好地表现了契丹民族本身的那种豪迈的性格。
二、辽代玉器的继承
契丹作为北方草原游牧民族之一,本身就没用玉的习惯,建国以后受到了中原地区的用玉思想、文化、艺术的影响,契丹族开始吸取和继承了其他民族的先进玉文化,并有了自己的发展和创新。辽代玉器在近两百年的发展历史当中,传承了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又有自己民族特点的创造。
辽代玉器在造型和装饰法等工艺和文化内涵上继承了其他朝代的特色,大量地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文化,在辽代出土器物中我们很容易发现这点,中原文化、佛教文化、西方文化等内涵的玉器很多,辽朝是直接引用的。如:玉带、飞天、玛瑙管、龙、碗、杯、摩羯、螺、鱼等等。其中玉带是在辽代玉器中最常见的。玉带最早始于北周,盛行在唐代。辽开泰七年(1018)陈国公主墓出土的玉跨银带和玉銙丝鞓蹀躞带是最为完整的两条玉带。
飞天是佛教"天龙八部"之一,职务是奉伺佛陀,最早在中国魏晋南北朝壁画上出现了大量的飞天。而最早的出土飞天在辽代,辽代出土的飞天共有5件,其中辽宁朝阳辽代北塔2件,赤峰市解放营子辽墓1件,辽宁咯左旗月北岭辽墓2件都为男相。故推知,辽圣宗和兴宗,也就是辽代中后期佛教发展进入鼎盛时期。以上诸多举例均保持着传统文化特点,无论是造型、装饰工艺技法、还是选题等,能明显地看出发展脉络和历史渊源。通过辽代出土的玉器的了解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辽代之传承,使中国的玉器发展和制作又向前一步发展[5].
在辽墓出土的玉器当中很多汉文化和佛教文化的玉器,辽代玉器在吸收或继承各个领域文化的同时也创造出了自己民族特色的玉器,在中国玉器史上有很大的成就。辽代玉器数量极多,制作精美,足以反映出了辽代玉器的制作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向前发展的情况。这也是当时的辽代玉器的一个特点。
三、辽代玉器的独创
辽代建国以后在继承中原传统先进文化的同时也加入了北方草原游牧民族文化,在发展中创造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辽代玉器。
根据考古发掘出土的民族特色独创的玉器有马具饰、玉臂鞲、蹀躞带、玉柄银锤、玉组珮和玉盒珮、"吊锤"形器"管状"器、嘎拉哈、天鹅和狗、"春水""秋山"玉等。
马具饰,马是草原上游牧民族的生活之源,是马背民族的生命线,牧民的大半生都是在马背上度过,与马相伴,所以真爱马,不惜重金装饰马[6].成组的马具饰最早出现在辽代前期,多为几何形,辽中期部分为花瓣形和动物形。马具饰是辽代驸马卫国王墓和辽代陈国公主墓出土最为代表性的。动物形的马具饰仅见于陈国公主墓。这种代表性的玉器是辽代特有的民族玉器种类,至今在中原地区尚无出土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