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代玉器的形成对中国玉文化的影响研究论文
48 次下载 4 页 5551 字【 字体:大 中 小 】
辽代玉器的形成对中国玉文化的影响研究论文
在各领域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辽代玉器的形成对中国玉文化的影响研究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
契丹族是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契丹族本身无用玉传统,可建国以后受到其他国家的用玉传统文化而大量使用玉器,在用玉的过程中创造出了契丹民族特色的玉器。辽代玉器的形成对中国玉文化产生了特大的影响,在中国玉器史上有着辉煌的成就。辽代玉器的特色、继承、独创在中国玉文化当中的地位是很重要的。
关键词:
辽代玉器;中国玉文化;地位;
引言:
玉文化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历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影响了世世代代人们的思想观念及习俗,也产生了丰富的和玉有关的思想、文化和制度,这些物质和精神的东西成为了光照世界的中国独有的玉文化。
在中国历史上的各个地域、各个民族都在玉器文化上尽情地描述着各民族对玉文化的理解和阐释。辽代玉器是中国玉文化史上不可缺少的重要一部分,辽代时期玉文化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辽代玉器艺术风格带有淳朴浓郁的北国草原情调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它反映出了游牧民族文化对中国玉文化的重要影响。
辽代是契丹族于公元916年建立的中国北方地区一个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其辖地范围"东至于海,西迈金山,北至胪朐河,南至白沟","总五京、六府、州军百五十六、县二百有九、属国六十"[1].契丹民族是在草原上逐水草而居,以畜牧游猎为生。本无用玉传统,直到建国以后才承袭了汉地的用玉制度,由于本身的游牧民族传统使中国玉文化有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和重要地位。
因此,分析辽代玉器在中国玉文化当中的地位,不仅对丰富契丹等北方游牧民族玉器的研究内容,而且对中国玉文化研究也有重要意义,还可以明确辽代玉器在中国玉文化当中的地位。
一、辽代玉器特色
1.鲜明的草原民族特色。
契丹民族是一个开放的民族,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开发的进程中吸取了其他民族的文化和逐步接受中最终创出了自己民族特有的草原特色文化。
以鹅、雁为题材的艺术品是从契丹开始的,这与北方草原少数民族所处的历史地理环境和生活习俗有着密切的关系,天鹅翩翩的舞姿、洁白的羽毛成为了北方民族的衷爱,这与契丹族尚白的传统有关联,所以玉雕天鹅成为常见的玉器造型,而北方草原常见的虎、鹿、羊以及鸳鸯、水鸟、海东青也因民族喜爱而成为了玉雕的重要题材,富有草原民族特色的"春水""秋山"玉是契丹民族春、夏、秋、冬四时捺钵制度产生的。《辽史》记载,春捺钵:"曰鸭子河泺。皇帝正月上旬起牙帐,约六十日方至。天鹅未至,卓帐冰上,凿冰取鱼。冰洋,乃纵鹰鹘捕雁鹅。晨出暮归,从事戈猎。……皇帝每至,侍御皆服墨绿色衣,各备连锤一柄,鹰食一器,刺鹅锥一枚,于泺周围相去各五七步排立。"秋捺钵:"曰伏虎岭。七月中旬自纳凉出起牙帐,入山射虎及虎。……每年车驾至,皇族而下分布泺水侧。伺夜将半,鹿饮盐水,令猎人吹效鹿鸣,既集而射之。谓之曰砥碱鹿,又称呼鹿."[2]因此最早的"春水""秋山"玉体现在春秋两季的最具典型的草原文化特色渔猎文化艺术品中。
在辽代出土的玉器中契丹玉器特有的"管状"形器的项饰,玛瑙金丝球胸饰、臂饰,玉臂鞲,组有"吊锤"形,马具饰,蹀躞带,狗,鹅,盒形佩等玉器被视为民族特色的玉器。具有典型的北方草原民族特色文化气息。
2.丰富的佛教文化题材。
佛教发源于印度,西汉时期传入中国,"经历了试探、适应、发展、改变、渗透、融合等许许多多阶段,最终成为中国文化思想的一部分"[3].
辽代佛教盛行,佛寺布满全国。信徒从帝王贵族到平民百姓,不分男女,人数颇多。佛教在辽代迅速发展,佛教的繁荣影响了社会的各个方面。佛教文化对辽代玉器的使用、造型、工艺、内涵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而出现了丰富的佛教文化题材的玉器,如:飞天、摩羯、佛像、佛塔、舍利、迦楼罗、狮子、法轮、迦陵频伽、舍利罐、璎珞、莲花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