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答辩发言稿通用15篇(第2页)
61 次下载 10 页 17895 字【 字体:大 中 小 】
首先,我想谈谈这个毕业论文设计的目的及意义。
选择“晚明来华耶稣会士的传教策略探析”这个论题,既是我的兴趣使然,也算是偶然引发。一直以来,我对中西文交流史这一部分比较感兴趣,我觉得不同文明之间相互碰撞会刺激和推动文明的进步。在我选择论文题目时,偶然看到董丛林先生的一本专著《龙与上帝——x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引起我对晚明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关注,决定选择“晚明来华耶稣会士的传教策略探析”这个论题。
在学术界,学者们从各个角度对“西学东渐”进行了研究。但是专门系统研究耶稣会士传教策略的文章较少,或者虽有论述但简略而不全面。
21世纪的今天,伴随全球化与信息化趋势的加强,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但由于历史与文化的差异,不同文明(特别是中西文明)在交流的过程中摩擦与冲突不断。这就面临一个如何有效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以实现互利共赢的问题。回顾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晚明时期来华耶稣会士确立的“调和与适应”传教策略是独特而有效的。本文将根据晚明来华耶稣会士确立的“调和与适应”策略产生的背景及历史状况,从几个方面来分析“调和与适应”策略的具体特征,探讨它对当今中西文化交流所具有的有益启示,论文写作《本科毕业论文答辩稿》。
其次,我想谈谈这篇论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本文主要分为五个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是勾勒出耶稣会士来华传教的历史背景,为“调和与适应”传教策略的提出和实践提供一个大的历史背景。
第二部分主要介绍耶稣会士来华传教的概况。由它取得的阶段性传教成果引出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只要分析晚明来华耶稣会士的传教策略,即“调和与适应”传教策略的主要特征,包括:走上层路线、交游传教、送礼传教、学术传教、合儒易佛、尊重中国的礼仪习俗等。
第四部分概述“调和与适应”策略的影响。
第五部分得出“调和与适应”策略的现实意义。即两种文明之间的交流,只有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增进了解,才能提升交流层次,实现互利共赢。
最后,我想谈谈这篇论文存在的不足。
这篇论文的写作以及修改的过程,也是我越来越认识到自己知识与经验缺乏的过程。由于个人能力和资料的不足,论文有许多待改进的地方。例如耶稣会士来华传教的历史背景只是提供了一个大背景,没有与“调和与适应”策略的提出很好的联系起来。再者文字驾驭能力也比较欠缺。还请各位评委老师多多批评指正,帮助我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成长进步。
谢谢!
论文答辩发言稿3
各位教师好!我叫XX,来自XX届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我的论文题目是《安徽省学前教育普惠性研究》。在那里,请允许我向崔惠民教师的悉心指导表示深深的谢意,向各位教师不辞劳苦参加我的论文答辩表示衷心的感激。
下头我将从论文的目的、研究资料、不足之处三个方面向各位教师作一大概介绍,恳请各位教师批评指导。
第一,在目的和意义上,现如今,普及学前教育已成为提高国家竞争力的起点,所以,在许多国家学前教育已成为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在我国,学前教育对个人与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使得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形势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然而,当前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并不相匹配,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极大地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本文立足于安徽省学前教育普惠性的发展问题,目的是探索适合安徽省普惠性学前教育发展的模式,为安徽省学前教育的发展和改革供给理论支持。
研究学前教育普惠性,能够让人们对教育公平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丰富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资料。教育公平包括教育机会平等及权利平等,即每个公民不论其背景、种族等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且本事相当的人有理解相同教育的机会。学前教育普惠性就是学前教育必须做到公平,强调的是起点公平,而起点公平是教育公平的本质要求,所以,实现学前教育普惠性是实现教育公平的一个有力手段,对学前教育普惠性的研究丰富了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