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汉语言文学 > 正文

中国茶文化论文(第9页)

173 次下载 26 页 45052 字【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茶兴于唐、盛于宋”这一时期,茶已经成为“家不可一日无也”的日常用品。茶叶产品开始由团茶发展为散茶。打破了团茶、饼茶一统天下的局面,同时出现了团茶、饼茶、散茶、末茶。早在宋太祖赵匡胤即位时,宋代宫廷已经设置了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皇帝常以赐茶的方式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甚至恩赐国外使节以示友好。大观元年,宋徽宗赵佶亲著《大观茶论》一书,全书共二十篇,对北宋时期蒸清团茶的产地、采制、烹试、品质、斗茶风尚等均有详细记述。宋代时,实行重文轻武的治国方针以及政治原因,品茶与泼墨成为文人休闲生活的重要内容,究其原因,苏东坡做了最好解释:“上茶妙墨俱香,是其德同也;皆坚,是其操同也。譬如贤人君子黔晰美恶不同,其德操一也”文人往往借品茶清心,泼墨抒情,寻找心灵寄托。诸如徐铉、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洵、黄庭坚等文学家都好茶,诗人做茶诗,书法家做茶贴,画家绘茶画,文人著茶书,各种茶文艺作品纷纷面世,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当时的茶事活动。

  到元明代,中国传统的制茶方式已经具备,同时更多的文人置身于茶,茶书、茶画、茶诗不计其数。张源的《茶录》、陆树声的《茶寮记》、以及唐寅的《烹茶画卷》和《事茗图》等传世作品诞生。

  到了清代,中国茶文化发展更加深入,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例如清末民间,城市茶馆兴起,并发展成为适合社会各个阶层所需的活动场所,它把茶与曲艺、诗会、戏剧和灯谜等民间文化活动融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茶馆文化”,“客来敬茶”也成为寻常百姓的礼仪美德。实际上,明清时品茶所“返朴归真”“天地人相融”境界正是陆羽倡导的“精行简德”、“和”一脉相承。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和扶持茶叶生产发展的政策和措施,茶叶生产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全国有20个省、市、自治区产茶,产量逐年增长,出口不断递增。特别是近二十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繁荣发展,国人生活水平提高,饮茶量不断增长,茶与生活的结合更为多样化,中国茶文化有了飞速发展,凸显蓬勃之势。茶文化繁荣彰显重要地位。

  在当今社会生活中,无论是民间探亲访友,还是开座谈会,甚至国际交往中,清茶一杯,简单高雅,茶所具有的广泛亲和力得到广泛认同,茶以及茶文化在国人以及外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愈来愈重要。

  中国茶文化是经过数千年发展演变而形成的独特的文化模式,如今的茶文化包含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并涉及中国的文学、哲学、禅宗等多门学科。经过数千年的百转轮回,中国茶呈现出了它千年来所有的文化密码,在漫长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沉淀出了独特的深沉和凝重。同时,茶文化的丰富和广袤也为灿烂的华夏文化增添了浓重的一笔。

  参考资料:

  1、黄仲先《中国古代茶文化研究》 科学出版社出版 20xx年

  中国茶文化论文(第9页) 篇6

  【内容摘要】将中国茶文化与现代高职教育相结合,引领当代青年发扬中华民族精神,吸纳人类文明发展的优秀成果,丰富高职院校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从而陶冶情操,提升文化素养,成为全面发展的可塑性人才。

  【关键词】茶文化;高职教育;可塑性人才

  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承载历史的文化[1]。中国茶文化渗透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直到今天仍发挥着无可取代的社会作用[2]。高等职业院校开展茶文化教育既能把中国茶文化和高职教育相结合,还能拉高高职院校的文化品位和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水平。

  一、高职院校实施茶文化教育的意义

  (一)茶文化教育有利于提升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和意志等多种因素构成的个人内在品质,多表现为个人的人格、气质和修养。高职院校不仅要培养技术型人才,也要为社会塑造高素质的理想型人才。然而现实情况却是,高职院校过度强调学生专业技术水平的快速提升,忽略人文学科的同步发展,阻碍了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要怎样改变这一尴尬格局?众所周知,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千百年来一直活跃于民间,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雅俗共赏的文化形态[1];茶文化追求平心静气、自悟自省的精神内涵和真善美的理念;茶文化本身富有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特质与功能,故而可以在高职院校开展中国茶文化教育,用茶文化的深厚人文底蕴感染学生,让学生们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