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文化的主要内容及其在高校推广普及
21 次下载 3 页 4588 字【 字体:大 中 小 】
郭沫若文化的主要内容及其在高校推广普及
在过去,郭沫若文化以巨大的魅力影响了当时青年的发展进步,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郭沫若文化发展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借鉴。
继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在推动全民族文明素质提高中的作用亟待加强之后,中央2004年16号文件指出:"加强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要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活动,要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因此,高校在推进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建设的同时,更要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活动的全面展开,突出文化的育人特点.
一、郭沫若文化的主要内容
文化赋予世界和人生以意义和价值,是团结和凝聚全体民众的重要纽带,具有政治、经济无法替代的重要功能."郭沫若文化"作为一种特有的文化模式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涵,不少学者把郭沫若文化理解为郭沫若的教育思想、美学思想和哲学思想等的总和,但是,什么才是"郭沫若文化"?
无论从哪里谈起都绕不开以下两个方面:
(一)作为贡献的文化组成部分
郭沫若在文学、历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翻译等诸多领域影响巨大.魏建在《郭沫若"两极评价"的再思考》中谈到了郭沫若对现代中国的五大原创性贡献:《女神》开一代诗风、创立中国新史学、甲骨文和金文研究成就卓越、建立新中国古代文化研究体系,以及开创现代中国历史剧文学.也就是说,这五个方面共同构成了郭沫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927年日本《满蒙》杂志谈到:"假如要指出现代中国新文坛的优秀作家的话,当然会推周鲁迅和郭沫若二人,他俩可称之为现代中国文学界的双璧."[1]
第一次明确地把郭沫若摆在仅次于鲁迅的"亚尊"地位的是周恩来,他说:"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导师,郭沫若便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2]解放后,现代文学史仍沿用了周恩来同志的结论,把郭沫若排在鲁迅之后,再依次排上茅、巴、老、曹,郭沫若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
(二)作为教育核心的精神文化导向
王太学在郭沫若艺术研究会成立大会上总结出了郭沫若的八种精神,即:爱国精神、学钻精神、创新精神、奉献精神、斗争精神、自我批评精神、艰苦奋斗精神、为人民服务精神."无疑,王太学看到了郭沫若思想上最具正能量的部分,这些精神共同构成了郭沫若文化的核心,值得推广和传播.
郭沫若以自己的亲身实践探索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学术方面,郭沫若提倡活跃学术氛围、创造青年人脱颖而出的`环境;在教学方法方面,郭沫若提倡启发诱导式教学,反对灌输式教学;在人才培养方面,郭沫若提倡以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培养青年人才,因势利导让学生创造自由.这些精神气质和教育思想对当代大学的思想教育具有因势利导的作用.
二、"郭沫若文化"推广与普及的现状
在过去,郭沫若文化以巨大的魅力影响了当时青年的发展进步.在新的历史时期,研究郭沫若文化在当代大学生中的推广与普及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郭沫若曾任教中国科技大学,他经常教诲学生:"学校是搞学问的场所,学术活动的特色是独创与革新,要有尊重实际的科学态度……要满腔热忱地扶植新秀."[3]
他的对学术的态度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无一不是借鉴.目前,各地高校在关注校园文化推广时,也开始关注利用名人的影响力来突出地方教育的特色,借具有教育意义、文学意义、历史意义的文化名人来提高文化事物的影响力.
(一)沫若文化推广的社会发展动向
就当前的文化传播现状来看,郭沫若文化的推广和普及在部分高校中已有所进行,不少高校都有以"郭沫若"命名的文化产物,"沫若图书馆"、"沫若文化研究中心"、"郭沫若艺术研究会"、"郭沫若奖学金"等,从这些校园文化风物中,我们可以看到当今高校对沫若文化的重视.从网络新闻检索来看,近几年,随着沫若研究中心的建立和沫若研究会的成立,各种学术活动相继开展:郭沫若纪念馆于2012年6月27日至7月1日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东方系、国际郭沫若研究会共同主办了"远东文学研究第五届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纪念郭沫若先生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联合四川大学、乐山师范学院、中国郭沫若研究会、四川郭沫若研究会等学术机构及学术团体,于2012年11月中旬在郭沫若家乡---四川乐山共同举办了题为"郭沫若与文化中国"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另外,从解放日报、西华大学新闻网、中科大新闻网、河北师范大学校园网、乐山师范学院校园网、乐山新闻网报等网络媒介上,我们都能看到社会各界对沫若文化的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