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论文(精选12篇)(第18页)
本文共计36981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24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一)实施两个“紧盯”,明确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首先,紧盯人才市场,实施需求导向策略。紧盯人才市场,是要求高校把握社会和行业发展,切实了解用人单位对于学生在素质、知识和技能层面的具体需求,并且根据人才市场的细分,着重将对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系统地融入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式中去,做到人才培养的适用性和针对性。其次,紧盯兄弟高校,实施“差异化”竞争策略。紧盯兄弟高校的办学情况,是要做到“差异化”竞争,既尊重新闻传播学的办学规律,也结合本校的目标和实际进行有效的创新和探索,着重在应用型课程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应用型导向上进行改革和创新,以此形成与兄弟高校在人才培养上的有效区分。第三,明确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事实上,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各级、各类人才,大学的终极使命,便是为国家培养这些人才。如果天下的大学只有一类,大学便成了所谓砖瓦厂,每年几百万大学生便成为按一种规格生产的砖瓦。以新闻学专业为例,国内几乎所有新闻传播院校都紧盯着省会城市的主流媒体、大广告公司和大型企业不放,而对其他层次的人才市场很少关注。用人单位要求新闻传播类专业毕业生必须具备很强的实际操作经验和能力,而大量毕业生缺乏工作经验,这是学生就业时很突出的一对矛盾。
(二)建构“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确立了“两个紧盯”的建构原则,明确了培养目标和规格后,须着手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建构工作。
1.学校与社会联合办学的教学模式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仅仅靠高校一方的力量来完成,这显然不太现实。高校必须建构学校与社会联合办学的教学模式,创造性地借用各类社会资源,为学生和教师打造一个熟悉社会和行业、提升专业技能、积累实践经验的第三方平台。新闻传播学院应积极主动与各类媒体行业尤其是新媒体行业建立起各种合作关系。在合作形式上可采取专业实习就业基地建设和科研机构建设两种。在合作的主要内容上,合作机构作为高校的专业实习就业基地,双方互派工作人员或教师,进行专业讲座、学术研讨或过实践关,双方共同承担科研项目,履行社会服务功能等。总之,双方合作,各司其职,为高校学生和教师搭建良好的实践平台,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建立较为坚实的基础。
2.“综合素质+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的课程体系设计与实施
只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或者只注重职业技能的训练,显然都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唯有结合高校人才培养定位,对应用型人才所需的素质、知识和技能实施模块化和系统化的建构,设定可描述的人才培养规格,并通过相应的课程体系设计与实施来保障落实。开设基础课和主干课程是课程体系建设的第一要务。这既是教育部专业目录的要求,也是为了确保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符合国家的需要。基础课着重解决学科所需的基本原理和知识,专业主干课程着重进行案例教学和实验实训教学,解决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知识转化能力。第二,努力创建新型业务课程。随着网络新技术引起信息产品形态发生变化,继而推动信息产品价值实现规律随之改变,并最终导致信息产品提供者的运作模式发生变化。这一系列连锁反应对现今的新闻传播学教育在专业融合、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及学生就业方向等层面提出了挑战。新闻传播专业唯有正确理解和把握信息化时代新闻传播的特点和规律,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新常态,努力自主创建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新型业务课程。第三,将实践教学活动纳入课程体系设计。实践教学活动在整个新闻传播教学环节中对学生将知识应用于实践,将储备转化为能力,由准新闻人、准传媒人蜕变为新闻人、传媒人的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极少新闻传播院校注重教师也要参与专业实习。多数新闻院校的教师,具有丰富从业经验的很少,有的从业经验全无。新闻传播学实践性极强,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新闻传播实践能力。重视新闻传播实务研究专业实习主要是为了解决理论结合实际的问题,但怎样让理论教学、实验实训与专业实习有机结合,目前很少有新闻院校关注到甚至做到这一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