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汉语言文学 > 正文

新闻传播学论文(精选12篇)(第17页)

本文共计36981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24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三)文化传播与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

  文化传播与经济之间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积极地转化着。在经济领域中,各种经济方面的规范制度和惯例等在经过了长期的发展之后,便会逐渐形成被人们广泛认可的“经济文化”,这种“经济文化”又会融入整个社会和国家的文化体系中,成为整体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此时,经济与文化变融为一体,经济便积极的转化为文化 。例如,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谈到“企业文化”,其实,“企业文化”便是“经济文化”的一种,“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价值观的体现,并代表了企业日常各种经济活动的核心主张。而一个企业在长期的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其“企业文化”也会得到较为广泛的传播,并在传播的过程中对教育等非经济领域产生较大的影响。而文化对经济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在文化传播这个大熔炉里,“经济”是一种重要的原材料,并通过文化传播的深入加工,制造出各种各样为经济管理和经济发展服务的“产品”。而这些“产品”又会发过来对文化产生较大的影响,于是,文化传播和经济之间又一次融为一体,成为密不可分的一对组合。

  三、结语

  文化传播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多样性与渗透性等特点,并与经济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文化传播对经济有着十分明显的促进作用,而经济的发展又会积极地催化文化的传播,文化传播与经济之间相互作用、互相影响、密不可分。

  新闻传播学论文 篇10

  一、新闻传播应用型人才职业技能校企合作培养的误区

  怎样通过校企合作培养新闻传播人才,国外早在20世纪初就开始关注、研究和实施。西方高校特别是重点大学与知名企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校企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产业支撑等方面进行了多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学者的研究也比较深入。中国学术界、教育界引进“校企合作培养人才”这一理论不久,出现了一些误区。

  (一)认为合作收益应由学校全得,责任却要企业和学校共担

  校企合作培养双方责权不明,利益不公。教育行政部门、有关大学领导和学者甚至提出,要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设计课程,共同上课,共同指导学生,等等,几乎完全不考虑企业为什么要这么做,完全不考虑市场经济规律。还有的领导和学者主张把企业引进来。据笔者观察,即便花大力气引进企业,但都浮于表面、做做样子。办学的收益学校几乎全得,办学的责任却要企业和学校共担,这是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研究上的第一个误区。

  (二)认为大学生的所有技能全部可以甚至应该由校企双方共同培养

  这种观点主张大学生的所有本事,包括基础理论、基本知识、职业技能、科研能力等等,全部可以甚至应该由校企双方共同培养。这种理论本身就是个伪命题。事实上,校企可以合作培养人才,甚至可以开展多方位、多层次的合作。但对当下中国大学特别是非重点大学而言,要想在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方面取得实实在在的成绩,必须首先解决三个基本问题:第一,合作双方的动力问题。中国的人口峰值还没有到来,大学生就业难将持续很长时间,买方市场将长期难以改变。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花钱出力为大学培养人才,积极性不可能高,所谓的“校企合作培养人才”不过是高校的一厢情愿罢了。“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必须首要解决企业的动力问题。企业没动力,“合作”必落空。除非在人才市场上招不到人,否则企业不会花大价钱、大力气帮学校培养人才。第二,合作双方的分工与协作问题。企业有动力了,“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才有可能。但这种“合作”,学校必须仍然是学校,企业也必须仍然是企业,校企不能过于重合作,轻分工。学校应干什么,企业应干什么,必须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笔者看来,企业可主要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上发挥部分作用,其他责任仍应由学校承担。第三,合作的方法和路径问题。企业的积极性有了,分工也明确了,还有个合作的方法、路径问题,大学亦如此,这是校企合作必须要解决的第三个问题。

  二、新闻传播类人才职业技能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