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古代文学促进人格修养论文(第2页)
20 次下载 3 页 3474 字【 字体:大 中 小 】
二、学习古代文学,应重视文学史的研读
文学作品的名篇佳句,对人的启发和教育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这种作用的层次显然是不够的,要深刻地理解和学习,促进人格修养,在大量阅读文学作品的同时,有必要阅读文学史。从人格修养的角度看,读史至少有如下几方面的好处:
1.读史可以了解文学作品所处的朝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帮助认识文学作品的地位、价值、风格和影响等,以从中选择有教益的优秀作品来学习。东汉时期著名的哲学家王充在论述文学的社会作用时指出“故夫贤圣之兴文也,起事不空为,因因不妄作,作有益于化,化有补于正”,认为文学作品一定要有为而作,一定要有益于世;关于读书,认为“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
2.可以帮助了解和认识作者人生际遇、思想根源、理想信念、品德人格、文学主张等,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深层内涵。纵览历代文学作品,发现作家诗人特别是优秀作家,经常在诗文中发泄愁苦和不平之气,有如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陈子昂,以及李白、杜甫等,都是善于在作品中鸣不平,而且都是成功的文学作家。文学创作和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环境及作者自身的际遇密不可分,而文学作品中正是那种郁于中而泄于外的不平之气、那些反映现实、抒发自身愤懑情感的作品才能感动人心。与“不平则鸣”主张相反,唐朝文学理论家司空图,他在力图探求振兴唐王朝之道的理想破灭后,三谢朝廷任命,称病不赴,隐居山林,诗酒自娱,他表明心迹“侬家自有麒麟阁,第一功名只赏诗”,还在《白菊三首》吟咏:“自古诗人少显荣,逃名何用更题名;诗中有虑犹须戒,莫向诗中著不平”,按一般的见解,人们一定认为司空图的诗内容消极,不可读,但如果研究了他的人生际遇和理想追求后,我们会发现,司空图在诗中创造的一种恬谈超然的佛老精神境界,实际上是用消除内心壮志未酬的悲哀与痛苦,表现了他对唐朝颓势有智者的洞察和对自己没有扶大厦之将倾的能力的切肤之痛。
3.有利于理解文学作品中的境、情、意,有利探究作者的幽思。宋代理学家朱熹提出“文道合一”文学思想。在这一文学思想中,他强调作家的内在修养和义理学问。朱熹将诗歌创作看作感物——情动——有思——有言的过程,揭示了感物而动是人的心理本能,感物而动必然有情有欲,有情有欲必然有思有言。一首诗歌,作者所感之物,应该就是诗之境的核心,读者或许能够想象,但终究是模糊的,尤其是古诗;感物而动的情是什么,情动而产生的念头想法是什么,恐怕读者就难以琢磨了,现代人读诗,要么求助“导读”书籍,要么就像朱熹说的那样“先将自家意思,横在胸次”,自然难得要旨。借助读史或诗人相关的资料,了解诗人的人生际遇或更详细具体的经历,了解其思想观念、文学主张、文学风格和表现手法等,进入其所处之境和担当的角色,借助想象等思维方法,体验诗人的情感,分析诗人思绪,这样才能有望从境、情、意的理解体验和分析中探究到作者的幽思。
三、学习古代文学促进人格修养,要远离功利,不求速成
韩愈在论述如何写好古文时强调作家首先要提高道德修养,他在《答李翊书》写道:“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矣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文中所说的“根”“膏”指的是作家的道德修养,韩愈认为道德修养需积久之功,不可速成。从古代文学中学习人格修养,道理是相通的。
人格修养,包括道德修养和才能、气质的培养。要把古代文学当作一面宝镜,把学习当作每日必须的生活,不断懈学习,每日三省。
人格修养,说到底是修养者采撷一切美的元素来养育自我。而美之于人,不是缺少而缺少发现。而古代文学可谓是美的万年宝库。美的类型有自然美、人的美、生活美;按主客观可分艺术美和现实美;按形态分有壮美、秀美;从文学角度可分悲剧美和喜剧美;从作品本体可分内容美和形式美;从文学作品主人公或作者等还可以分出行为美、语言美、气质美和性格美等。

小学美术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论文
美术教育中师幼互动的现状论文
改善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现状的措施论文
关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美术说课探析
关于高职院校艺术考察课的教学探索与思考
科研方法和论文写作
浅谈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让多元评议为写字课堂插上灵动的翅膀论文
日本创新体制的经验教训及其借鉴论文
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探究论文
中学体育教育与终身体育的有效结合论文
图书馆与国民文化素质教育研究论文
试论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德育功能论文
发表教育论文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项目管理沟通的意义和方法
论文致谢的意义和作用
试论荀子发展儒学的方法和途径
中小学教师科研论文写作
教育论文的写作意义和要求
红海行动的教育意义作文(精选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