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背景下民营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优化研究
本文共计2133个字,预计阅读时长8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信息化背景下民营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优化研究
信息化对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进行有效地监督,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信息化背景下民营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查看。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民营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较大变化,其内部控制问题较为突出,因此,研究信息化背景下民营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优化较为紧迫,且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一、信息化与企业内部控制的相互关系
(一)信息化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1、信息化丰富了企业内部控制环境
传统手工会计下,对企业威胁最大的是员工,而在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环境更加复杂,这是因为企业会计核算离不开计算机和网络,计算机和网络的高速运转、可共享以及可远程操作等特性使得员工离开单位后也有机会对计算机进行操作。
2、信息化增加了企业内部控制内容
信息化背景下的内部控制内容与传统手工会计相比,内容更多,这是因为在信息化环境下,内部控制内容还包括了销售管理、采购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环节。除此之外,在信息化环境下,因为工作岗位的调整,比如系统管理员岗位的增加,使得企业内部控制的内容也随之增加。
3、信息化改变了企业内部控制对象
从传统手工会计到会计信息化,企业内部控制的对象由财务人员扩大到计算机系统,实施会计信息化后,大部分会计业务都是通过计算机操作的,只有一小部分是通过人工处理的,由此改变了企业内部控制对象。
(二)内部控制对信息化的反作用
1、内部控制影响信息化的安全有效
企业实施信息化后,企业管理层对从信息系统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评价,根据分析评价结果调整企业的经营方针。所以,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来说,信息化的安全有效是至关重要的。为了突出信息化的优势,保证信息系统的安全有效,就必须完善企业内部控制。
2、内部控制影响信息化的实施进程
是否实施信息化取决于企业发展战略,企业管理层对于是否实施信息化这一问题需要考虑的首要因素是看信息化能否进一步健全企业内部控制。企业管理层对信息化的整体认识以及信息化战略的制定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
3、内部控制影响信息化的实施效率
信息化的实施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不是单纯的使用某种技术或某个软件,而是利用技术手段获取、处理以及输出信息的过程,并且在实施过程中应结合企业内部控制的实际情况。在信息化的实施过程中,会受到人力、物力、财力等因素的影响,但信息化的实施效率直接受到内部控制好坏的影响。
二、信息化背景下民营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组织结构与权责分配
民营企业的内部组织结构分化不是很明显,各部门管理系统不统一,而且各部门之间的职能过于笼统、权责不清,导致发生许多错误,丢失重要数据和宝贵的客户资源,无形中给企业带来了不可挽回的损失。民营企业在职责权限分配方面表现一般,一部分员工不清楚自己所在岗位职责,导致效率低下。
(二)信息与沟通
员工在信息的获取方面不仅渠道较少,而且缺乏主动性。企业内部交流沟通并没有做到及时、全面。企业的内部交流通道较为单一,几乎都是从上往下的,由管理层向下属发布通知,例会召开也不定时,企业中下层员工对于企业信息的了解并不及时、完整。民营企业在信息与沟通方面过于被动,没有主动去了解内外部信息,也没有与企业的内外部人员保持有效沟通。
(三)监督和检查
从民营企业整体来看,其监督实施情况堪忧。企业没有设置专人对企业的整体监督事项进行负责,此外,无论是持续性监督还是专项监督,企业都没有制定相应的流程和要求。
现阶段我国只对大型企业和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有硬性规定,而对于民营企业则没有这方面的要求,因此,民营企业没有针对本企业的内部控制状况做出相应的内部评估、检查,更没有后续的跟踪、改进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