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高中化学论文(第10页)
本文共计32117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08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4.反馈性原则。“反馈”在这里至少对两方面发生作用:其一是对学生,学生积极的参与动机能推动其努力参与,取得参与有效性;其二,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得到及时的反馈信息,了解参与教学中的成果、问题和不足,可以对参与过程不断作出调整,提高参与有效性。
二、化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1.重视课堂提问问题内容的设计。根据对问题回答的要求不同,可把问题分为四类:(1)判别类问题,主要是对事物加以判定。代表性词语是“是不是”、“对不对”、“行不行”、“好不好”、“能不能”、“会不会”等等。(2)描述类问题,主要是对客观事物加以陈述和说明。代表性词语是,“是什么”、“怎么样”等等。(3)探索类问题,主要是对事物的原因、规律、内在联系加以阐释。
代表性词语是,“为什么”、“你从中能发现什么”、“你该如何”等等。(4)发散类问题,主要是从多角度、多方面、多领域去认识客观事物。代表性词语是:“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方法?”“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说说你的看法?”……
这样,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就应该有意识地为学生发现疑难问题、解决疑难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科学地设计出灵巧、新颖、易于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 2.课堂提问应具有一定的发散性。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具有发散性,让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产生尽可能多、新甚至前所未有的独创想法。如学习“二氧化硫化学性质”时,可从物质类别的角度推测SO2可能是一种什么化合物,要求提出假设并设计相应的实验证明你的推测;从元素化合价的角度推测SO2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要求提出假设并设计相应的实验证明你的推测。
3.课堂提问应新颖、富有情趣和吸引力。当问题有一定的趣味时,不但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而且能促使学生保持长期稳定的学习动机。如在讲授“原电池原理”时,我就引入了一个求医的故事。说是在伦敦上流社会,有一位贵族夫人格林太太,因牙病补过一颗不锈钢的假牙,后来,又因为车祸掉了一颗牙,她为了显摆,就装了一颗黄金假牙。自此以后,她就经常出现头痛、失眠、心情烦躁等症状。更奇怪的是,众多的医学专家为她检查后,都找不到病因,这位夫人整日感到精神萎靡,找遍各大医院会诊也不见效果。格林太太的病因到底是什么呢?故事讲完后,请同学们运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帮格林太太找出她的病因。
4.课堂提问的内容要有区分度。赞可夫认为,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应具有区分度。提问过于简单,达不到启发的目的;提问内容太难,使学生无从下手,会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课堂提问最好要让学生“跳一跳,摘得到”,使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满足,提高学生的信心。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接过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才能够促进学生进行积极思维。
5.逻辑递进问题的设计。要按照课程的逻辑顺序,考虑学生的认知程序,循序而问,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如果前后颠倒、信口提问,会扰乱学生的思维顺序,甚至使学生云里雾里。如氨气溶于水的喷泉实验,当演示实验完成后,可提出问题:(1)水为什么会由低往高处流?动力是什么?(2)为什么开始要挤入少量的水?目的是什么?(3)如果不用胶头滴管能否完成喷泉实验?
这样提出问题,既明确了实验操作中的关键之处,又让问题层层深入,学生的思路也很清晰,能较有序地重新组合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出解决答案。
课堂提问是化学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化学课堂教学基本的常用的教学方法。一个好的课堂提问能够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思考中得到启迪、产生联想,使教学的重点、难点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提问中渗透、理解。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可以提高学生运用有价值信息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这样有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的化学。
高中化学论文10
化学实验是促进学生取得知识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的重要途径.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谈点体会.


高中生物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应用论文
学案导学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如何提高初中生物教学课堂效率的思考论文
高中生物教学的相关讨论论文
高中生物理实验实践能力研究论文
对高中生物教材改革的探讨教育论文
项目学习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浅谈高中物理的创新教学
物理实验论文优秀[15篇]
浅谈装修须防居室物理污染
职高物理教学中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浅谈
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的融合教学论文
物理教学中思维定势的利和弊论文
[精华]高中物理学习论文
农业经济管理现状与发展趋势漫谈论文
论合伙企业的民事权利能力
机械数控技术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论文
试论我国刑事证据制度的构建
德国著作权法中的私人复制与反复制问题
浅谈民事诉讼中的审判监督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