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论文范文 > 正文

新闻传播图像化研究论文(第2页)

本文共计3336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2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三、新闻图像的市场化

  和之前的图像生产方式相比,现今新闻图像更多地是利用商业化的方式来进行生产。之前,报刊杂志中的新闻图像多是通过自身专门的摄影师来拍摄的。到了20世纪90年代之后,国外的诸如法新社、美联社以及路透社这些著名的媒体机构,都建立起了自己专门的图片库以及图片网络,他们把本机构以及其他机构摄影师拍摄的图片进行存储,然后再进行销售,或者是购买那些有版权的照片然后再将其销售出去。这些机构都有自己专门的图片网络,例如法新社图片网、美联社图片网、路透社图片网等,它们存储的新闻图片都有高达几百万张的数量。在这方面,我国的媒体机构起步较晚。目前我国主要有中国新闻图片网、中国日报新闻图片网等,所存储的图片也都有几十万张的数量。这些图片不但可以增加新闻报道的丰富性,还可以给其他媒体以及大众体验带来便捷的途径。近些年来,出现了很多发展迅速的视频类网站,例如美国的Hulu,中国的优酷、百度、腾讯、PPTV等视频网站也都广为人知。

  对于新闻图像而言,目前的视频网站所使用的都是“免费+广告”的营销模式,在观看新闻视频之前,一定会有一些广告出现在观众的视野中,广告通常是这一模式的主要收入来源;还有一些媒体机构是利用分销版权的方式来实现盈利。这些网站秉承的营销理念就是让人人都成为生活的导演,充分发挥出了互联网所具有的互动功能,使大众开始从新闻信息的被动接受对象转变为主动的发布者,这对于网络视频产业来说,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例如腾讯视频中就推出一个“拍客频道”,利用付费方式来向广大的网友征集那些具有新闻价值以及奇闻异事内容等视频,进而给新闻图像的群众路线营销带来了一个很有效的渠道。

四、新闻图像对社会现实的建构性

  在近现代的西方政治学领域中,美国的新闻评论家沃尔特李普曼最早意识到了公众传播带来的巨大社会影响力,他对此进行了深入系统性的分析和阐释。他指出,人类是生存在两种环境里,一种叫做现实环境,另一种叫做拟态的环境即“假环境”。大众传播构建起了各种社会现实,每个普通人都生活于这个“假环境”中。他的这个两种环境理论对于大众传播在社会现实中的巨大建构功能做出了深入的阐释。美国的另一个学者莉莎卡特赖特也曾指出“: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中,到处都充斥着许多的视觉图像,它们具有再现这个世界并赋予其意义的巨大功能。”

  在很大程度上,我们现今的文化已经日益成为了一种视觉文化,现今,图像已经不再只是一种插图,它们承载着更加重要的内容。这些图像正在不断地对我们的舆论和价值观以及信仰进行着塑造和建构。这些学者都在阐释着一个观点即图像具有一种强大的功能,那就是对于社会现实的建构作用,它建构起了一种“图像世界”,而真实的客观世界正日益被这个“图像世界”所替代。和艺术类以及文学类的图像相比,新闻图像所具有的真实性以及和大众利益之间的紧密相连性,这些特征就使得它所建构起来的世界能够对人们产生较大的影响作用。它能够让某个问题或者某一类问题得以彰显出来,并引发大众的想象,从而产生某些社会情绪,并对社会形成一种明显的影响力。

五、结语

  随着新闻传播图像化的迅速发展,和之前相比,新闻信息无论是在话语建构方式上还是在传播观念以及传播形态上都呈现出了鲜明的不同之处。从印刷出版物到电子传媒,从权威性的媒体机构到普通百姓的手机微信以及微博,这一切都在表明新闻图像中蕴藏着巨大的功效。它的功能已经不再只是局限于对意义的简单再现,也不再只是起到对版面进行美化的功能,它更重要的是实现文化表征的一种建构功能,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成为了一种对社会意义进行再生产的过程。它所带来的影响已经拓展到多个领域,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教育等领域,甚至是大众的日常生活中,都随处可见它的影响力,因此,我们可以说,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它所扮演的角色是越来越重要了。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