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论文范文 > 正文

浅谈传统居住环境与古典文化的互动(第4页)

本文共计7229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5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两宋以后,封建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思想禁锢与束缚越来越严,文人出世之风盛行,好清逸隐避,陶冶于山村田野,寄情于山水。据南宋绘画描写,当时江南一带有利用优美的自然环境建造住宅的,既是住宅,又具有园林风趣。这时期作为住宅空间扩展延伸的私家园林发展已较为成熟。

  正是这一代又一代、一次又一次文化哲学思潮的催化,推动着传统居住环境的革新并趋向丰富多彩。

2.时代文化艺术风尚渗透至居住环境的整体风格

  住宅和居住环境,作为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同时代的文学、绘画、书法、工艺等文化艺术相互密切影响,因而时代的审美风尚及工艺水平必然反映到居住建筑及居住环境上。

  以明清两代为例,清代手工艺美术较明代更为繁荣,砖雕、木雕、石雕等技艺都十分精湛。明代家具以简洁素雅著称,清代家具在造型与结构上仍然继承了明代的传统,但宫廷和富贵之家的家具,造型繁复,装饰华丽,木家具的装饰和雕刻大量增多,这种趋向到清代后期更为显著。这些都间接或直接地影响到居住环境的整体风格。从现存的住宅实物资料来看,在住宅建筑质量较高的地区,整体上,清代住宅较明代住宅的装饰意味明显加重。以徽州民居为例,清代木装修木栏杆的雕刻风格较明代更为纤细繁杂;苏州砖门楼的雕刻自清乾隆时期以后才大量增加花卉、人物、戏剧等复杂雕饰的内容。由此可见,其他门类工艺的风格对居住环境艺术的渗透还是显而易见的。

3.专业文献指引传统居住环境的实践

  我国传统居住环境既是长期积淀、自发形成的结果,也不乏相关的理论指引。从历代文献来看,这些理论来源于四个方面:

  一是专业著作论述。如明代计成著《园冶》,讲的虽是造园理论,但是明清园林绝大多数是私家园林,原是住宅不可分离的部分,宅与园融为一体,形成完整的居住环境。

  二是笔记、散文之类。多为文人雅士所作,且仅是文集的部分章节。有的偏重于史实的记叙,如北魏杨xiàn@②之《洛阳伽蓝记》、西汉刘歆《西京杂记》、清代李斗《扬州画舫录》等;有的作专门论述,如明代文震亨《长物志》、清代李渔《闲情偶寄》卷九居室部、清代沈复《浮生六记》卷二闲情记趣等。它们不及第一类专业著作论述那样全面、完整。

  三是小说、词赋等。侧重于文学性的表现,现实基础上的想象夸张与虚构中的现实并存,是对专业理论灵活性和具体化的展现。如晋陶潜《桃花源记》、《红楼梦》、《金瓶梅》等等。

  四是绘画理论中有所涉及。宋代郭熙《林泉高致》从绘画的角度,对山、石、水、花木等景物均有极其精辟的论述,反过来可以视作居住环境的布置要领。也有画家亲自设计宅园,相传苏州四大名园之一的狮子林,即为元代大画家倪瓒设计。

  上述文献论述多数零碎分散,并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但它们的作用却不可低估。大凡国家经济繁荣,社会财富积累增加,人们就会有大量的金钱花费在居住环境的改善方面。有些文人兼具官僚或商贾身份,家境殷实,有可能将理论付诸现实。流风所及,社会上免不了竞相仿效,从而推动着传统居住环境整体品质的提升。

  我国传统居住环境与古典文化的互动,包涵着庞杂精深的内容,对这一问题的思索与探寻,是挖掘传统居住环境自身文化内涵和价值的重要途径,也是关注与追求现代居住环境文化价值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刘敦桢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年6月第2版。

  [2]王明贤、戴志中主编:《中国建筑美学文存》,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9月第1版。

  [3]孙宗文:《中国建筑与哲学》,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

  [4]王伯敏:《中国绘画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12月第1版。

  [5]戴逸、龚书铎主编:《中国通史》,海燕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6]《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第1版。

  [7]《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12月第1版。

  [8]孙大章:《评清代的社会背景与民居的新发展》,《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第二辑),陆元鼎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年10月第1版。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