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美术理念对当代设计的影响论文
本文共计3076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1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民间美术理念对当代设计的影响论文
一、文化的反诘对民间美术的再认知
中国的艺术发展从原始艺术溯源,从古代艺术、民间艺术讲起,在文人艺术与当代的视觉艺术发展交替中,文化的脉络呈现出滚动式、包容式和接纳式的发展形态,古老的中华文化最终形成了一种独属于中华民族自己的艺术语言。而在多元文化共同发展的今天,不可否认,当代蓬勃发展的艺术设计活动带领我们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立体化的审美领域,在科技创新与社会财富快速积累的强大助力下,设计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可能,致使艺术设计成为了现今社会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中国传统文化遭遇劲敌,因失去方向而倍感迷惘之际,寻求文化的发展之道、解除危机之计成为了我们的当务之急。悠悠上下五千年,中国斑斓多姿的民间美术正是深深扎根于民族土壤的传统文化,先辈们长期的摸索与尝试为后人积累了宝贵财富。当代设计应立足对民间艺术的挖掘与剖析,从民间美术的图纹、造型、色彩,以及人文精神、自然观念等多角度,深层次地寻找到当代民族设计的发展方向,以求得在中西文化博弈中的华丽转型,达到文化间相互滋养、共同发展的目的。
二、“溶”合创新——民间美术与当代设计的碰撞
《白虎通·嫁娶》引《易》中曾提到这样一句哲学术:“天地氤氲,万物化淳。”意思是说,世间万物变化相生,都如同弥散在天地之间潮湿混沌的空气,相互分离,后经上方气体下沉,下方地气抬升,二气交合相融为一。民间美术和当代设计各自都承受过历史烟云的笼罩、时代风雨的冲击,它们之间如同这天地间氤氲的空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我们的先人在石壁上、在陶器上描画出自己的生活,刻录下一道道赭红色花纹的时候,就预示着民间美术已经产生;当他们用心地打磨第一件石器,设计也就在这一瞬间产生了。
(一)言必有意,意必吉祥
中国素来是以含蓄、温婉著称的民族,在感情表达上善于借物抒情,即通过一定的形象或象征性的图案来婉转、间接地表达自身的意图。这种中国特有的表情达意的方式也为民间美术的图案形象赋予了比其表面意象更为丰富深远的吉祥主题。这些富有吉祥寓意的图案符号经过历史的积叠与观念的固化,相较于当代纯粹直白的艺术设计,暗喻、谐音以及象征图纹的使用会更贴合中国人含蓄、内敛的民族性格特征,不仅给予了中国民间纹样丰富多彩的意象内涵,同时也巧妙地衍生了当代中国风设计应用的意境与深度。比如,蝙蝠的“蝠“与“福”谐音,鹿的同音是“禄”,鱼纹常有年年有余的好彩头,石榴多子象征多子多福,吉祥如意有象纹的衬托,猴子骑马寓意马上封侯,鹭丝鸟与莲花相配寓意一路连科,等等。
(二)民间美术浓重与典雅的色彩特征
中国民间美术的色彩体系是以生生观、阴阳观、五行八卦观为基础的观念色彩体系,它并非客观的自然色彩观,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表征。
1.生生观的色彩体系
原始社会时期,人们还未对自然形成正确的认识,因此对于自身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难免会产生惧怕的情绪。由于人们的这种敬畏情绪,自然界中常见的土黄、赭石色最先为人所使用。考古队员在对山顶洞人遗址进行开采的过程中发现,人类早在四万年之前已开始使用红色的赭石粉末,将其撒在死者的周围用来代替红色的血迹,以此来祈求同伴早日轮回永生。受传统民间色彩观念的影响,又凭借自身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红色成为了具有民族象征意义的颜色,在当下的设计作品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次,中国人传统观念认为,红色寓意吉祥,具有驱灾避难的作用,因此便将节庆所用的灯笼、窗花统一来用红色塑造,以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良好祝愿,从而形成了不失风味却别具特色的色彩观念。
2.阴阳观的色彩体系
黑、白二色作为设计应用中的经典配色,由阴阳观衍生而出。中国古人认为万事万物皆有阴阳之分,天为阳,地为阴,宇宙就是太极。并且由于受单色崇拜和道教的影响,黑色在民间一直受到各民族的崇拜,这一点我们从过去的年画、剪纸、泥塑等不同种类的民间美术作品中随处可见其踪迹。民间艺人常通过黑、白两色在明艳的色调中寻求画面的平衡与色彩的统一。现如今,在我们常见的书籍装帧、室内设计、网页设计中更是不乏好的黑白设计作品,然而不同于民间的美术作品,其更加给人一种简约、时尚的设计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