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教育毕业论文 > 正文

心理健康教育在职业学校班级管理中的渗透论文(第2页)

本文共计3549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2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2.上好班级主题班会,积极开展班级团体心理辅导

  主题班会是指在一定阶段围绕某个主题,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班会。可以配合形势教育拟定主题,结合理想教育拟定主题,也可以根据教学要求拟定主题,针对心理倾向拟定主题。要想在职业学校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要充分利用"主题班课"这一重要载体,选择心理倾向为主题进行班级团体心理辅导,召开"心育式"的主题班会。班级心理辅导主要是发展方面的心理辅导。辅导的目标是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的发展。班主任应根据班级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不同阶段的适应问题,班级团体的发展情况等,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还可以插入一些心理游戏、心理小品等,创设贴切学生生活和心理世界的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倾诉、体验和感悟,解决学生成长中的烦恼,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应注意优化课堂环境,良好的课堂环境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总之,上好班级主题班会可以使学生在主题鲜明、形式活泼、寓教于乐、启智于趣的主题班会中,将自己逐渐发展成为心理健康、人格完善、具有一定科学知识的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

  3.组织课外活动,以活动增强集体示范性

  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它是学生课余生活的良好组织形式。班主任应该研究学生心理,不断地发展、充实和改进课外活动的内涵、特点、任务、内容和形式,利用活动载体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要在集体中,通过集体活动培养健康人格。因为集体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群、自制、利他、合作、助人、顽强、勇敢等健康人格,扭转消除自私、怕苦、孤独、以自我为中心的消极人格特征。因此,在活动中班主任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和谐、宽松的平台和充裕的活动时间,使每位学生在活动中都能认识自我、发展自我。通过举行内容丰富多彩、方式灵活多样的课外活动,特别是进行系统的心理活动训练,使学生的生活得到充实,活动领域得到扩大,以锻炼学生各方面能力,密切学生与社会的联系,积淀丰厚的心理健康底蕴,增加心理营养,满足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4.构建班级社会支持系统,形成班级教育合力

  学生的心理成长环境包括班级、学校、家庭和社会,班主任是联结这些教育力量的桥梁和纽带。班级管理应走出校园,伸向家庭和社会,将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加以组织、协调和优化,使这些影响能够相互配合、协调一致,成为一种连贯而一致的教育合力。从积极的角度讲,发挥教育合力能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施加连贯和一致的影响。这种合力不是教育力量的简单相加,而是在方向上统一要求、空间上密切衔接、作用上互相协调、能发挥整体教育效应的班级教育力量。班主任可以同各科任课教师交流信息;可以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协调、相配合;可以通过家访、开家长会等一系列形式,了解学生的家庭成长环境;可以充分利用校外的各种社会性教育资源,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通过这些方式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班级的方方面面,渗透到学生心理成长的所有环境之中。

  5.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建设好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是指:"作为社会群体的班级的所有成员或部分成员所共有的信念、价值观、态度的复合体。班级成员的言行倾向、班级人际环境、班级风气等为主体标识,班级的墙报、黑板报、活动角及教室内外环境布置等则为其物化反映。"班级文化作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隐性课程,正是以生活为媒介,通过个体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班主任首先要打造强有力的班级制度文化制度,规范的规章制度是班级建设朝良性和谐发展的有效保障。班主任应根据班级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班级管理制度,以良好的管理制度来管理学生。其次要建设良好的教室文化。教室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学生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教室中度过的,教室环境要起到促进学生社会化和心理成熟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晓文.学生自我发展之心理学探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