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网建设项目经济效益分析论文(第2页)
本文共计3449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2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2.3评价体系权重系数电力讯息
171在建设经济效益后评价体系之后,便要将各项指标的权重确定,同时要确保权重的科学、合理性。由于指标权重是否有效确定对电网建设项目总体质量会产生一定影响,还由于不同的电网建设项目类型具备一定差异,因此要对指标进行合理设置,并将权重正确取值。通过对电网建设项目实际实施过程的经验进行分析,并采集了相关人员的意见与反馈,最终确定下指标的综合权重系数,详情见图2所示。
2.4评价结果计算方法
在实际进行电网建设项目经济效益后评价过程中,应对三级指标中的各项指标进行打分,将百分制作为基础,将分值与相应的权重系数相乘,最终获得指标权重的分值。二级指标系数与三级指标系数的相加之和便是二级指标系数的最终得分,一级指标系数相应的二级指标系数分值和可作为一级指标系数的最终得分。(1)二级指标项得分计算方法Bi=nj=1ΣCijσij,其中σ为三级指标权重数值。(2)一级指标分值计算方法Am=4i=1ΣBiβi,其中β为额日记指标的权重数值。(3)最终计算结果Q=4m=1ΣAmαm,其中α为一级指标的权重数值。
3电网建设项目经济效益后评价方法类型概述
在进行电网建设项目过程中,由于多方面因素会产生极大影响。因此在实际进行经济效益评价过程中,可采用定性与定量互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主要包含以下几种类型。
3.1专家评价方法
这种评价方法是将专家的主观作为评价基础,利用分数、指数、评语等方式进行评价,针对评价对象的实际情况采用总结式的评价方式进行评价。专家评价方法的主要有点为简单会计、便于使用等,被供电企业所广泛应用。但该评价方法的缺点是主观性过于强烈,评价结果较为模糊,可在复杂性较低的对象系统中应用该评价方法。
3.2数理统计评价方法
数理统计评价方法并不像专家评价方法一样过于依赖主观评判,这种评价方法的优点可将人为因素产生的影响排除,提升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对于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之间存在较高关联度的对象系统可以利用这种评价方法进行综合性的评价。但数理统计评价法的缺点为需要统计大量的数据,虽然可为方案决策、排序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但不能将实际评价过程的重要性程度充分展示出来。与此同时,在利用该方法进行评价时,其对评价对象的要求较高,要求其必须具备具体的数据值才。
3.3指数、经济评价分析方法
利用这种评价方法可以事先将某项综合性经济指标进行确定,并对不同的对象进行评价。指数、经济评价分析方法的优点是具备明确的含义特征,可将不同对象形成有效对比。该方法的缺点为计算公式、模型较为复杂,还会涉及到多方面的影响因素,且不能给出具体、统一的量纲公式。
3.4混合评价方法
混合评价方法的应用范围极广,也被广大供电企业所应用。其中模糊评价方法可将各种模糊因素综合,并对结构层次较多的对象实施准确评价,将定性与定量互相结合。另外,利用计算机技术的评价方法可将各项评价指标的数据值整合,同时结合综合性的评价方式,利用先进科技技术对复杂的对象系统实施正确评价。
4结语
建设电网建设项目经济效益后评价体系可以提升电网建设的供电量效益、可靠性效益等综合效益,是促进供电企业长远发展的有效举措。供电企业在应用电网建设项目经济效益后评价体系的过程中,无论是计算方式还是评价方法都应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从而对经济效益实施有效、客观的后评价,促进企业的投资效益最大化,并提升供电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相信广大供电企业在应用这种评价方法后,可以对电网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进行良好的评价。
[1]李刚.电网建设项目后评价之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南京大学,2007.
[2]乌云娜,范亮,陈开风.考虑关联性的电网建设项目经济效益后评价研究[J].中国电力,2016,49(12):156~161.
[3]万靖,赖敏,张威.电网建设项目经济效益后评价方法研究[J].湖北电力,2016,40(1):58~62.
[4]赵洁.中低压配电网建设项目经济效益后评价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1.


高速公路国民经济效益分析论文
莱芜市水资源经济效益分析的论文
高新技术工程的经济效益分析论文
住宅建筑节能技术的经济效益分析论文
提高国际承包工程经济效益的途径论文
劳务输出中介机构应对国际市场变化的思考论文
电网建设项目经济效益分析论文(第2页)
国际工程经济效益提升措施优秀论文
英文简历字体大小
关于科技论文的标准格式要求
英文简历字体字号
西南大学学报论文格式规范
证明字体字号
当前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建议探讨工商管理论文
企业经济管理中柔性管理的作用探析
试对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探析论文
浅议纳税筹划在煤炭企业的应用思路构建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动机及手法分析
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论文
内部市场化理论与全面预算管理理论的结合与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