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研究论文
本文共计2570个字,预计阅读时长9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研究论文
摘要:
高中美术鉴赏课不仅能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但是在当前的课堂讲解中,课堂往往是缺少互动和学生自己的艺术体验的,更多是像数理化那样老师给学生们讲解知识,没有足够的鉴赏实践。本文对这些问题的产生原因和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作出分析,并且寻找美术鉴赏课程的真正方式。
关键词:
艺术鉴赏;审美情趣;艺术感受
一、精讲解,多体验
美术鉴赏课的主体应该是学生,因为是学生在进行美术欣赏,教师主要负责给学生鉴赏目标。但是,在实际的课堂中,鉴赏课往往都是老师一个人沉浸在对某个作品的欣赏和描绘当中,并没有有效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如果学生的关注点与教师相同,就会如痴如醉的听课,相反学生就会昏昏入睡。教师往往会讲一些吸引人的东西来勾起学生的注意力,可这些通常都与画面所传达的无关。欣赏课成为教师的一言堂,是当前欣赏课的普遍现象,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过于强调自己对一个作品的理解,但是忽略了学生的欣赏过程和体验。学生在课堂中没有成为真正的欣赏者,而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欣赏方式,缺少自己对一个作品的鉴赏过程,没有艺术的心上体验。从接收的内容上看,学生接受的是教师的艺术语言,没有接触一个艺术作品本身。这种被教师解说、加工后的作品,已经和原来的作品有很大不同,再加上学生也没有深入到作品当中,最终就使得欣赏课大打折扣。而且,很多欣赏课脱离了欣赏课的根本追求,并不是欣赏某一部作品,而是借着作品来讲解美术理论和技能。美术理论和技能固然是美术课程的核心之一,但在欣赏课上,它并不是主要的。的确,学生需要以足够的技能为依托,通过理论知识对一个作品进行剖析,如果教师没有进行有效的引导和启发,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欣赏会变得茫然无所适从。但教师必须要明确欣赏的主体是学生,对学生的帮助也要围绕着“帮助学生找到欣赏”的方向来展开,然后让学生自己对艺术作品进行探索。
二、保持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
艺术作为一种情感和思想的表达方式,本身就会影响到人们的情感,因此,在艺术欣赏课中,应该通过欣赏艺术作品有效调动学生的心情,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欣赏艺术作品,体会其中的感情。过于严肃的课堂氛围会限制学生的思考,学生会把过多的注意力集中在艺术的技法上,而缺少对艺术情感的分析,而技法却又是美术最枯燥的部分,学生会因此失去兴趣。因此,教师需要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和学生进行平等和谐的交流,让学生能够表达出自己对一部作品的见解。教师在欣赏课的角色是多重的,既要作为导演,对欣赏课的方向进行规划,也是主持人,带领学生欣赏,同时也是一个欣赏者,和学生交流着见解。相反,教师不能因为学生的想法与自己不符或者有一些幼稚就批评学生,应该通过和学生的交流,让学生进一步地对作品进行分析,建立起学生和艺术的桥梁。因此在带领学生进行鉴赏活动时,美术教师应该放下平时的架子,在给学生讲好活动或者课程的计划之后,就和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尤其要对那些真正深刻的体会了作品,和对作品提出了想法的人给予鼓励,听取他们的想法,并用“真精彩”等话语,树立学生对欣赏的信心。相反,由于艺术的相对性,欣赏课堂中绝对不能出现“对”或者“错”这样的绝对评价。通过建立开放的课堂,挖掘学生对艺术鉴赏的兴趣。
三、要合理使用现代教学技术
新科技已经渗透到了现代社会的每一个领域当中,在教育上也有了大量科技的使用,并且正在逐渐成熟。对于美术欣赏课来说,教师通过使用多媒体,就可以简单的.使技术在课堂中发挥作用。课堂进行时,教师可以用电脑播放即将欣赏作品的资料、纪录片,资料和纪录片除了有图像,还有音频讲解,可以很容易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由于专业程度很高,短小的资料中往往有很大的信息含量,学生就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尤其是一些作品的创作背景、艺术流派等等。当学生欣赏完一部作品之后,教师还可以继续放出其他的同流派或者同一个作者的作品,让学生寻找这些作品的共性,从而深刻了解一个流派的特点,提高学生对艺术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在画面出现的同时还可以配上与内容相互照应的背景音乐,既做到艺术融合,又引导学生从多方面想象、体验,让教材的内容更加逼真的让学生感受到,使学生容易对知识理解和产生兴趣。有些教材内容可适当加入视频,比如电视台播出的与艺术相关的节目、各种名家的示范视频等等,都可以通过剪辑加入课件。这样不仅更好地拓展了艺术审美空间,增强了艺术趣味,而且也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艺术氛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也让学生在未来的生活里,更愿意去观察和理解艺术,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