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论文范文 > 正文

民间传说故事(精选120篇)(第94页)

本文共计191515个字,预计阅读时长639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敦诚还有一个哥哥敦敏,他也留下了一部诗集《懋斋诗钞》。既然敦诚的诗集里有这么重要的资料,同是曹雪芹好友的哥哥的诗集里应该也有,说不定比弟弟的更重要。于是,胡适开始寻找敦敏的这部诗集,但寻遍中国,都没有找到。  返回目录>>>

  民间传说故事 篇101

  1947年秋,天津,一位名叫周祜昌的小职员失业在家,靠阅读《红楼梦》打发时光。

  在这本《红楼梦》前面,有胡适的序,胡适谈到了自己的一件憾事:没有找到敦敏的《懋斋诗钞》。

  周祜昌眼前一亮:他有个弟弟周汝昌正在燕京大学读书,何不让弟弟试着找一找这部诗集?

  想到这儿,周祜昌提笔,给弟弟写了一封信。  返回目录>>>

  民间传说故事 篇102

  周汝昌接到哥哥的信,马上去了燕京大学图书馆,查找了书柜里的卡片,卡片显示馆中藏有此书。

  周汝昌非常惊讶,他不过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没想到此书竟一索即得。会不会弄错了?正半信半疑间,馆员已把他填好的书单放到了篮子里,传至楼上书库。很快,篮子传了下来,《懋斋诗钞》像个熟睡的婴儿,正静静地躺在篮子里。

  周汝昌大喜,小心翼翼地拿起诗集,轻轻翻开——书上附着的借书卡一片空白。也就是说。这么多年来,从未有人借阅过。

  胡适遍寻不着的宝贝,他竟得来全不费工夫,这让他甚至产生了这样的想法:“我的前辈们啊,25年里你们都在干什么呢,怎么这部诗集的发现权会落在我这个穷学生身上呢?”  返回目录>>>

  民间传说故事 篇103

  《懋斋诗钞》是清善本,字迹工整,周汝昌粗略翻了翻,很快就从中找到了六首明文咏及曹雪芹的诗,而《四松堂集》中只有三首。

  周汝昌将这一重大发现撰写成文:《(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生卒年之新推定》,随即在报上发表。

  文章刚发表,周汝昌就接到了一封读者来信,肯定他发现《懋斋诗钞》是一“大贡献”。

  这位读者就是大名鼎鼎的胡适。胡适的来信让周汝昌感到“欣幸无已”,激发了其继续深入研究《红楼梦》的兴趣,并由此成为“新中国研究《红楼梦》第一人”。  返回目录>>>

  民间传说故事 篇104

  佳话至此,尚未结束。

  据说,在周汝昌发现这部诗集之前,还有一个人知道它的下落,他就是著名历史学家、燕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邓之诚。

  当初,胡适曾托人问过邓之诚见没见过这部诗集,邓之诚明知这个抄本就收藏在燕京大学图书馆,却没有告诉他,原因是老派的邓之诚一向不喜欢倡导白话文的胡适。  返回目录>>>

  民间传说故事 篇105

  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在伏案写作的时候,经常会沉迷于写作当中,忘记了周围的一切,把自己当做是小说中的一个角色。

  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失恋了,他找到巴尔扎克,一遍遍地倾诉自己心中的苦恼,完全打乱了巴尔扎克的写作计划,不得已,巴尔扎克只得找了几本书个年轻人,告诉他多读读书充实自己就是医治失恋的妙方。

  可是年轻人读完书后,马上来了兴致,又找到了巴尔扎克,说自己也要像巴尔扎克一样当作家,写出流传于世的杰作来,要巴尔扎克给他传授写作的秘诀,巴尔扎克笑笑,无言以对。

  巴尔扎克的朋友见年轻人老是来打扰巴尔扎克的写作,于是就在巴尔扎克的家门口贴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这样简短的一句话:“巴尔扎克不在家”。从那之后的很长一段日子里年轻人不再上门打扰巴尔扎克。

  这天醉心于写作的巴尔扎克想出去呼吸一下新鲜空气,走出家门没多远,他就陷入了沉思,小说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开始在脑海中一一出现。他苦苦思索着,又转了回来,看到门上贴的那行大字,自言自语地说:“原来巴尔扎克先生不在家。”说着,转身就走。

  那个年轻人正好目睹了这奇怪的一幕,巴尔扎克的朋友意味深长地说道:“你不是一直在追问写作的秘诀吗?我看呀只有像巴尔扎克一样付出艰辛的劳动,达到如痴如醉的忘我境界,才是写作的秘诀呀。”

  人不痴,不成事。沉迷其中,忘记了自我,这恐怕是做任何事情成功的最佳秘诀吧!  返回目录>>>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