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说故事(精选120篇)(第72页)
本文共计191515个字,预计阅读时长639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原来这张珍也是官宦人家子弟,父亲在朝为官,和这金家订了亲。岂料,张珍父亲告老后,先是一病而死,后家里又着了一场大火,母亲又一时心头憋闷,也病死了。仅剩乡下还有些房产薄地,这张珍无法,又想着考取功名,就想着到京城里岳父金彩家里读书温习,预备来年大比,其实也是投靠希望照顾之意。
金彩见亲家一夕败落,对婚事已是有悔意,奈何碍着情面,又不愿意落一个嫌贫爱富,翻脸无情的名声。况且张家自从多年前定亲以来,迎来送往,素来没亏待过金家。因此勉为其难,就收留了张珍,还让张珍住到花园的一处轩馆温习功课。虽然这张珍倒也知书达理、文雅俊秀。可是仕途艰险,那功名又哪里是好讨的?金彩心下却越来越不惬意。招待张珍,越发阳奉阴违,渐渐不周,也并不专门调拨一个丫鬟或童仆去贴身伺候张珍。只说家道艰难,府里用人紧张,要张珍就合一些。每日饭菜命人给张珍送去,只说自己每日上朝,不在家里吃。家下只有夫人和小姐,小姐还未过门儿,实在不便一起吃饭。此外,浆洗衣物、送茶送水也是派人。多半时间,张珍一个人在书房读书。其实也是闷坐。有时想到什么,身边又没有贴身仆人伺候答应。一些事只好将就隐忍。但想到自家窘境,却幸喜这金彩还收留着他。
张珍原是看穿世道的人,转回书房,黯淡了一会儿也就罢了。见灯烛明亮,反正也难以入眠,就又多看了一会诗书。不想夜已经深,不知不觉,眼饬骨软,趴在书桌上,竟睡着了 返回目录>>>
民间传说故事 篇79
一天,梁山寨打探消息的小卒禀报:济州府的十三条粮船,早是从济州出发,已过汶上县地界,天黑时将靠安山镇码头过夜。宋江听了心想:这许多粮食,都是百姓血汗,如今正是春荒,山寨里屯粮也不十分多了,不如夺了回来。吴用也有意夺粮,对宋江说:“大哥,这安山镇离梁山泊近在咫尺,又有河汊相通,若要夺粮,请早做定夺。”
宋江连连点头,传令水军备下十条快船,一队由李俊带领,另一队由张顺带领,每队二十人,从安山镇东西两方划近码头,夜交二更动手。
入夜,安山镇码头的济州府粮船,桅杆上吊着一只只大灯笼,把河面照得通明。守船的官兵受了一天的颠簸,身子骨乏了,坐在船头上,拄着杆长枪打盹。夜交二更,只见码头上游漂来几条小船,箭一般靠近了粮船。守船的官兵听见水响,打了个愣怔,摇摇晃晃地站起来,这时只见小船已经贴上了船帮。
“谁?”守船官兵大声喝问。小船上的人,也不答话,扳着粮船的船帮一纵身子,嗖嗖地蹿上了粮船。后头粮船上守夜的官兵,见前边出了事,一齐赶来,把小船上上来的人堵住,在前边的船上厮杀起来。
约摸半个时辰,忽听人有高喊:“不好了,尾船上有人偷粮!”正在前边助战的官兵一听,慌了手脚,舍下前边,又一齐向后退来。也真奇怪,前头小船上上来的人,也不追赶,各自跳上了小船,一声呼哨,飞一般地走了。等官兵退到后边的船上,三条尾船上的粮食全不见了。官兵知道中计,想要去追,河面上却连个人影也没有。
原来,宋江令李俊把船从河上游划近粮船,缠住守夜的官兵;叫张顺逆流上去,爬上尾船,带人搬运粮食。等小船装载满了,叫人故意喊叫,把前边的官兵向后引,好叫李俊脱身。
宋江设计劫了这几万斤粮食,一半留在了安山镇附近,散给了四乡百姓;一半运回了梁山寨上,补做军粮。事后,吴用又让戴宗到安山镇贴了一张告示,告示上写:“凡过往官府粮船,须留下三条尾帮船只的粮食,方可通行。如有违令,除将粮船全部夺走外,并将押运官吏处死。”末尾,写着梁山泊寨主宋江的名字。
告示贴出后,有几起官府粮船不听,强行过境,宋江便派人截住全部粮船,杀了押运官吏。从此,再没有人敢用脑袋去试梁山好汉的钢刀了。 返回目录>>>
民间传说故事 篇80
《荷花》的故事
唐诗人李商隐是泾川节度使王茂元的女婿。人称他是个多情郎,有多首荷诗赠予以上人。世上争艳,万紫千红,为何李商隐如此钟情于荷花呢?原来,这其中还有一段美丽感伤的爱情故事。
相传李商隐与王小姐相恋结合以前,曾有一恋人,小名叫“荷花”。荷花天生丽质,清秀可人,心地善良淳朴。李商隐年青有为,相貌出众,才华横溢。两人情投意合非常恩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