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猜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第2页)
本文共计2652个字,预计阅读时长9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1.教学中应提高学生猜想的有效度.
猜想可分为正向猜想与反向猜想.正向猜想就是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按照常规有序的思考得到新知识,是学生利用迁移学习新知识的一种重要方法.如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推导过程以后,让学生猜想矩形和菱形以及正方形的性质该怎样推导,学生很容易做出正向猜想.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再作新的猜想,长此以往学生对正向猜想会比较自觉地进行.
反向猜想指的是换个角度甚至从常规角度相反的方向猜想,如教学“由两组解写出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学生按常规很难猜想到规律,在学生有了几次失败的猜想以后,让学生运用待定系数法,看结果怎么样,再引导猜想.这两种猜想,对学生来说,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创新的灵魂,我们应重点扶持前者,精心设计后者.
2.教学中应督促学生猜想与验证相结合.
任何猜想都要经过验证,才能确定其普遍意义,猜想验证的过程,也就是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探索过程.只有猜想没有验证,那只能是空想,把猜想与验证紧密结合,可以产生猜想的良性循环.有的猜想通过简单计算和操作马上就可以验证.如猜想周长相同的长方形和圆的面积谁大,学生随机举例计算,就可以得出正确的结果.
3.教学中应尽可能用鼓励性评价对待学生的猜想.
学生的猜想不可能都是正确的,而且往往是荒诞的.作为教师,对待任何猜想,始终应该保持一条原则,那就是进行鼓励性评价,保护学生积极猜想的精神.教师对错误猜想不能简单地否定,而要引导学生仔细分析,然后再作新的猜想.猜想作为数学思维的一个极小组成部分,却可以发挥较大的辐射作用,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可以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增强学生爱数学的情感.我们要对教材中的猜想因素深入挖掘,恰当处理,引导学生进行正向、反向猜想,使学生的创新意识、主体意识在想中得到发展.
猜想,已经成为学生当今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从心理学角度看,是一项思维活动,是学生有方向的猜测与判断,包含了理性的思考和直觉的推断;从学生的学习过程来看,猜想是学生有效学习的良好准备,它包含了学生从事新的学习或实践的知识准备、积极动机和良好情感;从教学过程来看,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猜测数学问题的解法、猜测数学问题的结果、猜测数学问题可能形成的新概念或新命题,实际上调动了学生的的数学好奇心,从而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经典毕业论文致谢信
优秀博士毕业论文致谢信范文
辽宁何氏医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模板
优秀会计硕士毕业论文致谢信
优秀本科毕业论文致谢信模板
小学音乐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浅谈钢琴触键
浅谈奥德修斯与西方古典文学的人文主义传统
生物化学研究论文15篇(精)
生物化学研究论文15篇【精华】
2021年论文致谢词300字(通用6篇)
关于本科论文致谢(通用15篇)
舒曼歌曲中浪漫主义艺术特色
浅论音乐的节奏
浅谈音乐赏析让音乐走入学生的心灵
当前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论文(精选5篇)
音乐系毕业论文-分析巴赫BWV846的演奏技巧和艺术特征
“古典园林,精致江南”
古典分配理论探源
对古典文论的几句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