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教育毕业论文 > 正文

浅谈情感教育的意义论文(第2页)

本文共计5707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0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二、当前情感教育的问题

  当前情感教育并未能很好地体现教育的宗旨“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主要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1、情感教育不受重视

  在教学过程中情感教育被看成是促进知识掌握的辅助手段,而不是教育的本身。正如叶澜教授所说“不少教学论著作也强调教育过程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感,对情感的重视,实际上只是把它作为服务于学习的手段”。我们在现实中也会发现,许多教育工作者从方法、手段上探讨情感教育的应用问题,但这些研究还是着眼于情感的服务角色,仅是对情感的表现形式与认知关系的分析,而没有从情感本质意义上去探讨情感的内涵。而情感自身就是所要教育的内容。

2、情感教育理解错误

  把情感教育简单地理解为关爱学生、满足学生的需要,表面看这并没有错,问题是关爱学生什么、满足学生哪方面需求。现实是教育者往往根据学生的表面现象按自己的理解去判断、选择关爱的内容和学生的需求,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教师关爱的不是学生真正需求的,没有触动学生的情感和心灵,甚至成为负担,也就难以达到应有效果。

3、情感教育实施方式不当

  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把情感过程等同于认知过程,重视情感的驯化,忽视情感的提升和发展,重视行为的规范,忽视心理的感受和发育。把学生当作教化的对象,不是从人的需要发展考虑,而是从社会管理和规范出发,过于强调对他人、对社会的情感,忽视学生自身情感的体验。这种说教式的方式会引起学生心理的排斥反应,教育结果适得其反。

三、情感教育实施的基本途径

  情感教育的实质就是关爱人的心灵,发展人性的教育,教育应立足于对“人”的培养。根据情感形成过程研究以及学生情感特点和学校教育特点,笔者认为情感教育应从四方面人手:

1、学会关心赏识学生

  作为教师。无须去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只需在学生感到失意时,能愿意倾听他们的诉说;在学生感到无助时,能愿意伸出热情的双手;在学生感到无望时,蹲下身去,用温暖的话语抚慰他们的心。教师一次真诚的赞扬、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亲呢的动作、一个赞许的微笑,足以让一个屡遭失败的学生兴奋许久,甚至影响他的整个人生。所以教师要拿出爱心与诚心,学会赏识每一个孩子,教师对待学生不能把爱仅停留在概念化、表面化、空洞的话语交流和情感驯化上,教师要有包容的心态、谅解的胸怀,尊重、接纳和关爱学生,形成双方交互式的、平等的、真诚的沟通。我国一位学者曾说“做教师不是仅有知识、能力就行,还必须对孩子有爱心”。爱心是作为教师的基本前提。

2、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向交流活动,要实施情感教育,促使学生情感发生积极变化,产生教师所希望的情感品质,要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应该创设一种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处于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这样他们才会“自由表达、自由参与”。处于压抑、紧张的课堂气氛中,要激活他们的思维力、创造力,唤起他们积极的情感体验,只能是一句空话。

3、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问题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核心问题之一,师生关系和谐了,校园才能处处充满人文阳光。学生情感具有不稳定性和直觉性,他们往往凭直觉而不是经过理性的分析来感知事物。如果他们觉得外界事物不符合自己的愿望,就会不感兴趣,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因此教师应充分意识到协调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性。教师要以真诚、热情、民主、信任的态度对待学生,并与学生进行对话、交流,使学生在这种平等的师生关系中获得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学生一旦得到老师的尊重与信任,他们就会感到温暖,尤其是后进生,就会产生强烈的学好这门课的愿望,反之,如果学生不喜欢哪位老师,那么对他所教的学科也往往产生厌烦情绪。可见,教师要想在教学上获得成功,就必须注意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4、改变学生认知方式

  情感是个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需要的一种态度的体验。而客观事物是否满足需要最终受个人已有认知方式的影响,同样的事物会因不同的认知产生不同的情感。认知方式既与个人的认知态度、思维方法有关,也受外界影响,个人的生活环境、父母、教师、同学的思想、行为都左右着个体的认知方式。教师对学生的认知方式有更大影响,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及时调整学生的认知,调节学生的内部需要,调整学生对诱发事件的认识和评价,从理性角度认识事物,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他人,客观看待社会,建立有利于学生健康情感形成的认知方式。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