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打闹游戏的教育价值及其指导(第2页)
本文共计3972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4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儿童的本性是开放的,他们渴望与别人交往。打闹游戏为儿童提供了一个与同伴全方位、近距离接触的机会。我国有句古话“不打不相识”,在打闹游戏中,儿童与同伴进行假装打斗,既有情感上的交流,也有言语上的沟通;与同伴既有合作,也有竞争;既感受到对方的外在形象,也了解到对方的实力与品质,幼教之友《打闹游戏的教育价值及其指导》。这使他们对同伴的认识不再是静态的、表面的,而是动态的、全面的。对同伴认识的加深促进了儿童社会化的进程。Pellerini在一系列研究中发现,如果儿童参与更多的打闹游戏,则该儿童在其他社交情境中适应性也更强。的确,参与更多打闹游戏的儿童更加合群。这与目前动物领域的研究也是一致的,即这种游戏为儿童提供了一种功能性适应。在打闹游戏中成功地完成任务又会使儿童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另外,打闹游戏是一种有规则游戏(如扮演打架、追击敌人、警察抓小偷等),儿童要想顺利地进行打闹游戏,就必须遵守规则,这可以培养儿童的规则意识和责任感,为其成长为合格的社会成员做好准备。
冒险是一种有利的学习途径。当我们尝试冒险时,我们会面临成功或失败。成功会增强我们的自信心,失败虽然会让我们受伤,但也教会我们下一次采用不同的方式做这件事。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会越来越喜欢尝试带有冒险性的.事物,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能会犯错误,但他们也会学到成人无法用书本教给他们的知识。作为一种身体活动的游戏方式,打闹游戏是儿童发展中的冒险:儿童在打闹游戏中经常模仿打斗的行为,了解打斗的危险,因此他们能够发现自我保护的办法,从而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
童年时期,男孩比女孩更多地参与打闹游戏,因为打闹游戏满足了他们对力量和运动技能的需要,他们在打闹游戏中锻炼了身体的力量,彰显了男子气概。并且,在打闹游戏中;他们可以模仿社会给予他们的男性角色的范例。正如ThomasReed教授指出的那样,打闹游戏不仅是可以容忍的,而且其对于男孩的身体、社会性情感和认知发展来说是必需的。并且,有研究发现,是否参与打闹游戏与男孩的社交能力、同伴地位和受欢迎程度相关,同即经常参与打闹游戏的男孩其社交能力更高、同伴地位更高、更容易受到同伴的欢迎。
儿童大都喜欢参与打闹游戏,如友好地追赶与扮演打架。这是儿童发展的正常需要。但是,如果不能适当地控制,打闹游戏也会发展成为真正的攻击。虽然大多数时候,打闹游戏只是不具破坏性的娱乐而已,但我们也不能因此就任其自由发展,不能依赖儿童自己理解打闹游戏什么时候过火了。成人应该帮助儿童明白游戏的界线,也有权利在适当的时候终止游戏,让儿童充分体验打闹游戏的快乐,又要为其提供安全的保证。为此,成人应该做儿童游戏的诊断者、指导者、旁观者和调停者,并对打闹游戏作实时的监督。
诊断者——打打闹闹的行为在学前儿童中经常可以见到,这些行为究竟是真正的攻击,还是打闹游戏?在对儿童的行为采取对策以前,成人首先应当对儿童的游戏行为进行诊断,判断其是打闹游戏,还是攻击行为,然后再对儿童的游戏行为采取相应的措施。
指导者与旁观者——打闹游戏涉及儿童的追赶、扭打等行为,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成人应给予儿童适当的指导。在进行打闹游戏之前,首先帮助儿童选择合适的环境。可以询问儿童:这是一个合适的游戏地点吗?这里是不是安全?会不会影响别人?让儿童自己发现环境中是否存在不利于进行打闹游戏的因素,以防止儿童在游戏中受到伤害或者给他人带来麻烦。其次,在进行打闹游戏之前,成人还应让儿童明白游戏规则:一是打闹游戏以幻想和假装为基础,不是真正的打架,儿童不能借助打闹游戏进行“报复”等伤害他人的行为。二是打闹游戏的参与者必须是自愿的,不能以挑衅或强迫等手段强制他人参加。另外,成人要根据具体的打闹游戏,如扮演打架或追击等,帮助儿童制定更为具体的游戏规则。当然,打闹游戏毕竟是儿童自己的活动,其价值在于儿童自身的体验,因此成人不可过多地干涉儿童的打闹游戏,适当的时候成人应该做一个旁观者。帮助儿童创造一个安全适当的环境,让他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尽情地打闹玩耍,成人也可以获得一份少有的安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