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管理教育研究论文(第2页)
本文共计4316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5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三、以社会实践为立足点,提升学生道德素质
大教育家杜威认为,使整个学校生活“社会化”是进行道德教育的最基本要素,学校生活应是雏形的、典型的社会的生活。在当今德育“回归生活”的基本价值取向下,道德要落实在生活中,使学生通过对生活的正确认识和合理实践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并在生活中得到检验。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本身就是道德实践的过程,学生在道德体验中感受到了快乐、感受到了尊重、感受到了自己的重要性,他们会进一步去追求这样的道德体验,并作为道德体验的主体置身其中,这种参与本身就对行为者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在开展主持人大赛、朗诵比赛、“小交警上路”、“小红帽”公益行动、“小记者团”暑期社会实践等各种各样的校内外活动中,把策划权、主动权、实施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充分获得了自主、自立、自治、自理的机会,明确了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对学生的自我意识的激励,促使自我管理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这种教育的实效性是书本和他人教育难以企及的。作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对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自我管理所取得的成绩及时加以发现和肯定,让学生从自我完善的过程中获得满足感和荣誉感,进一步激发其自我管理的主体能动性,挖掘其自我管理的潜能,并形成良性循环。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要从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入手,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关心学生的精神世界与发展状态,关注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与需要。除了校内社会实践,学校还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将自我管理引入顶岗实习阶段。顶岗实习阶段实际上是中职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重点引导学生从顶岗实习中主动地挖掘学习资源,熟悉企业发展和企业的组织结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企业文化等,使学生切实体会到企业(社会)对个人的道德要求。这种“学中做”、“做中学”的方式,能够以学生亲身职业实践体验为基础,引导学生把自身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促使他们在活动情境中通过自主认知、体验、反省来提升道德品质,进一步管理自我,充实自我,完善自我,促进自我的全面发展,真正成为现代化建设平凡岗位上的高素质劳动者。
四、以评价机制改革为突破点,创新德育管理模式
著名教育家布鲁姆指出,“教育评价的功能在于促进,不在于选拔”,传统的德育效果一般通过试卷题目的测验形式来做出评价,这种评价不同于学科知识的考核,因为道德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社会活动,而人的道德意识是无法量化的。传统意义上的利用试卷来判断德育效果的做法侧重于诊断性功能而忽视发展性功能,换言之,这种做法往往只重视结果而忽视了过程的评价,难以对学生道德的发展起到应有的激励和引导作用。在评价过程中,作为评价主体的教师评价的单一化,弱化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内部评价,这就难以从内心深处引起学生奋发向上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动机,更难以对学生道德水平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因此,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机制和评价方式就势在必行了。评价应当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注重教师的主导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遵循发展性原则,做到评价的民主性、连贯性、经常性、综合性。首先,应当引入多元化的开放性的.评价主体,使教师、学生、家长、社区共同参与学生的道德评价,尤其要重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自评和互评,通过自评和互评,促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发展,自我管理意识得到加强。在评价过程中,要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尊重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和独特性,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评价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进校开始,就要关注并将其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各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状况综合起来,使动态的多维度的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过程。在评价方式上,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年级,采用多样化、生活化的评价,如采取课堂行为评定、家庭生活评定、企业实习鉴定、社会实践鉴定、自我德育成果鉴定等方式,把体现认知内容的知识性考核和实际生活中学生德育成果的过程性考核有机结合,并且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形成全面涵盖学生道德素养的评价结果。需要注意的是,评价结果不是为了给学生“定性”,而是为了促进学生养成自我约束、对自身负责的自律观念,自我教育、发展靠自己的成才观念,使他们走上社会以后,真正能从容地面对现实,不断改善心智,努力实现自身价值,并具有对待自我、他人、社会和自然的和谐互动的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