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现代文学教育的困境
本文共计3649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3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高职院校现代文学教育的困境
针对高职高专职业教育的特点, 对安装工程造价课程提出教学改革思路,进行教学方法与实际操作训练的创新,不仅有利于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也有利于建立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相关内容的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
自9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冲击和不断增大的社会压力导致人们改变了自身的审美趣味,开始喜欢消遣性、娱乐性的文化。因此,消费文化逐渐兴起,尤其是一个以娱乐性、流行性、通俗性及商业性为特征的文化,使文学创作受到了一定的冲击。鉴于此,现代高职院校也面临着一定的文学教育困境,如文学教育功利化、文学教育知识化、文学趣味庸俗化、文学需求的萎缩化及文学教育的边缘化等。因此,建议高职院校开展以人为本的现代文学教育,努力营造现代文学教育情境。
[关键词]
高职院校;消费文化语境;现代文学教育;困境
随着消费文化的兴起,人们对文学的审美价值观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越来越趋于多元化,从而淡化了文学的意识形态,大行其道的却是一些消费文化,如恶搞经典、戏说历史、下半身写作、美女作家和拜金主义。由于消费文化具有一定的欲望性特征,其明确的目的就是给读者带来感官上的快乐,因此不断地减掉文学中的诗意、优美、崇高、伟大、情感和思想等。虽然也有一些文学作用,但从现代文学的现状看,的确有着许多充满着非议性的话题。究其根本,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一是近年来的众多文学作品远离价值和意义,远离诗意启蒙,远离人们的精神和心灵,远离读者的共同经验;二是当代文学未积极对高职院校现代文学教育提供有意义的、典型的文学文本。文学写作更加趋向于庸俗化、肉身化、私语化和个人化,导致文学离读者越来越远。当代文学开始不再重视文学的自身规律,文学的诗性被完全抹杀,导致文学现代性未得到很好的发展,读者无法在文学的审美能力及创造方面有良好的进步,文学艺术也不能满足社会的正常需要。
一、文学教育困境
1.文学教育功利化
原本文学的功能涉及到多个方面,如“娱”、“怨”、“群”、“观”、“兴”等,不可置否的是随着时代的改变,文学的功能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文学也曾作为政治教育、伦理教育及道德教育的工具。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型,在当今娱乐文化、消费文化的语境当中,人们越来越注重文学的娱乐效果、产业规模及经济效应。许多作者只为了获取经济利益,导致文化成为了一种获取经济利益的手段;或者是人们更注重文化的“养眼”,而不是“养心”,其不再重视为读者增长知识、陶冶性情、升华精神和提升思想,更多的是注重文学的娱乐性和享受性,单纯满足个体的视觉冲击或感官刺激。在文学的功能当中最受到人们肯定的应该是“诗意启蒙”,由于“养心”是文学的主要旨趣,即为读者增长知识、陶冶性情、升华精神、提升思想和滋润心灵。这与高职院校现代文学的教育是一致的。因此,不可抛弃的是文学教育给学生带来的审美的享受、情操的陶冶和精神及思想上的启蒙。
2.文学教育知识化
现阶段高职院校现代文学教育中不再注重文学的审美性,却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和应试性;具有较弱的引导性和启发性、较强的限制性和灌输性;缺少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未充分发挥诗意启蒙的效果和作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审美被作品的知识性教学完全替代。根据实际教学大纲的规定,文学教育的模式为开始、阅读、分析、结束、复习。分析即分析作品的中心思想,分析其包含的艺术特点,与之相适应的就是高职院校重视文学史的知识和文学知识。导致一些文学课和语文课成为了对文学信息及文学知识的技术性分析和灌输,不具有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不能养成学生较好的人文素养和流畅的表达能力。在这种教学模式之下,不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对审美的认知,学生对文学史知识习惯于书籍,而忽略文学作品的内容。因此,改变高职院校现代文学教育模式迫在眉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