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教育活动的兴趣激发(第2页)
本文共计3764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3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四、 用“禁果”心理激发兴趣的策略。
所为“禁果”心理,就是指那种为满足好奇心理而不惜冒险探奇的心理,在上一点已经讲到好奇心于激发兴趣的作用,而“禁果”心理的运用就会使效应加强,例如:我在指导幼儿操作“分水果”一学具蛙,发现幼儿招伟建用了9种方法分解6,而其中有三种方法是把9分成三个部分数的,这种方法在该班第一次出现,于是我运用禁果心理,在公开场合与伟建对话,谈论他用创新方法把数分解的事情,而且强调他一定要保守秘密不要告诉别人,这样引起其他孩子极大好奇,并使用各种途径探究原因,结果很快他们就探究出“秘密”,并在孩子中迅速传递,不到一周时间,几乎全班都会使用这种方法分解一个数了,而且还有了多种分解方式的出现,由此可见,恰当使用“禁果”心理对激发幼儿兴趣有很大效用。
五、 用成功效应激发兴趣策略。
成功感是人类心理发展过程的一种需要,它可以成为推动人行为的内动力。因此,使幼儿产生成功感能够激发起幼儿对数学活动的持久兴趣。
成功感的产生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来自于幼儿内部的如完成一套学具的操作,发现新的结果等出于其内部要求得到满足而产生的。而另一方面则来自于外部评价引起的成功感,我们留心观察赊发现很多幼儿会把老师的评价作为成功的标准,并以此为依据确定自已的行为方向。实践中,我发现于那些自信心不足,性格懦弱,常被老师忽视或对数学学习感到困难的幼儿,如果教师给予肯定会使他产生成功感,从而激发其从事数学活动的兴趣。例如:我曾经教过一名杨可的幼儿,初期,
他总拒绝进入数学区学习,而他的母亲也多次在他面前说他数学能力差劲,于是我特意在一次分区活动时在同伴和母亲面前大肆的表扬他的进步。(我私下与其母交流,要求她以肯定的态度对待孩子的学习)。杨可表现得很自豪,自此,他只要有机会就进入数学区学习,而且进步很快,由此可见,成功效应的恰当运用能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六、 群体效应激发兴趣的策略。
幼儿生活在群体当中,同伴的行为对每个幼儿都有很大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在幼儿交往中表现最为突出,教师用群体交往中的互动作能有效激发幼儿的兴趣。例如:在指导幼儿操作“小火箭”学具时,我只教会两名幼儿操作,然后让他们在自由活动时拿到草坪上操作,结果引来了不少观众,两名孩子高兴极了,兴致勃勃地向同伴们介绍,而其他的孩子也作出回应及到后来讨论怎样才算快,有何规律可循,兴趣颇高。由此可见群体效应激发兴趣的促进作用。
我以为动用群体效应激发兴趣有两个优点:
1、有效激发幼儿使用语言。
语言的运用有助于提高幼儿抽象能力,加深对数学知识的建构,理顺幼儿的思维过程,而幼儿在交往过程中,会不断采用讨论,介绍解释等方式交流 ,这能够使幼儿把操作经验和语言相结合,提高一个层次。
2、发挥帮带的作用。
孩子之间存在能力的差异,所以教师可以利用群体效应的影响力,让能力强的幼儿和能力弱的幼儿一起学习,这样既鼓励了能力强的,又帮助屯能力弱的,发挥双方的互动作用。
七、 竞争效应激发兴趣的策略。
随着年龄的增长,
幼儿竞争意识不断增强对带有竞争性的活动有较大的兴趣,而且乐此不疲,因此,我们设计一些带有竞赛性的活动或学具,能够满足幼儿竞争心理发展,从而间接地激发幼儿参与数学区活动的兴趣。例如:我把:“挂勾”学具中的运算卡分成两等分,然后两孩子比赛,计算卡片上的算式,看谁先把自己的所持的卡片挂满相应的小勾上为胜,孩子玩得特别高兴,计算速度也有很大的提高。
八、亲近效应激发兴趣的策略。
我们也许会有这样的经验,就是在读书的时候,由于对某一位老师的好感,崇拜,而产生“爱屋及乌”的现象,从而引起对该科目的兴趣,而且非常认真和努力。对幼儿来说其行为模式受成人影响更大,对他们心目中崇拜的喜欢的老师更为甚至,据我观察,日常生活中对我越亲近,越表示好感的幼儿,进入数学区学习的频率越高。因此,如果教师能好好地运用这样亲近效应,就能更好地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