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论文范文 > 正文

关于人类生存方式的理论意蕴及阶段性特征分析

本文共计4121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4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关于人类生存方式的理论意蕴及阶段性特征分析    
论文关键词:生存:生存方式:逻辑特征

  生存问题是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对人类生存的关注不是为了简单地描述人类的生存状况,而是通过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刻反思,达到对人类和人自身的终极关怀。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核心范畴是人的实践,是活生生的生命形态的历史性展开,而不是抽象的、实体化的、在人的生存世界之上的存在范畴。我们所身处的这个时代,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迁。生活世界的自我理解发生断裂、困惑与焦虑,促使人们开始思考现代科技发展与人类的生存问题。研究生存问题应以马克思哲学思想为指导,针对工业社会人类生存面临的诸多困境,重建当代人的生存信念和生命意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就要切实深入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创造性,以创造性生存方式的转向,消解技术生存条件中的技术异化现象,提升人的主体力量,回归人的本质,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解放。

  一、生存与生存方式的内涵

  (一)生存

  生存是自然界一切存在的事物保持其存在和发展变化的总称。生存一词,在希腊语中是系动词存在“eimi”的不定式“einai”,英文中对称的含义很多,一般把它译作“tobe”,即汉语的“生存”。在哲学意义上,“生存”区别于最基本的生命存在与维持状态,即生命的“存活状态”(surviving—condition),人之为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具有的现实超越性。这不仅是因为人所具有的“理性”,更重要的是在于人的社会性和实践性。“人被宣称为应当是不断探究他自身的存在物——一个在他生存的每时每刻都必须查问和审视他的生存状况的存在物。人类生活的真正价值,恰恰就存在于这种审视中,存在于这种对人类生活的批判态度中……正是依靠这种基本的能力——对自己和他人做出回答的能力,人成为一个有责任的存在物,成为一个道德主体”。

  (二)生存方式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存在方式,人作为一种特殊的存在,除具有事物存在方式的普遍性质外还有特殊性。人是有生命的存在物,人具有自我意识,不同于一般的生命存在。人类的生存方式就是生存样法,具体地说就是一定历史阶段上人类的生存方法。简言之,就是人是怎么活着的、活着的基础以及活着的状态,是生命价值的实现方式,也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日积月累、传承、沉积、内化而成的文化。

  人的生命活动的性质就在于活动的自由自觉。而正是这一人的活动的特性,决定了人的生存方式的独特性。国内学者敏华认为,人的生存方式具有三个明显的特性:对象性、主体性、意向性。对象性即人的生命活动过程,实际上就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过程,人的生存方式的对象性根源于人的自我意识。主体性强调人的活动是能动的,主体是人自身,人的生命活动本身成为人的意识的对象。人的主体性也是根源于人的自我意识。意向性主要指人的生存活动中的自成目的性,即人们的生存活动是自觉的、是有目的的,而有目的的生活是有意义的生活。生活的目的性表现为对生活的无限可能性的发现、开掘和实现,因而表现为生活的创造性。人的生存方式的意向性本质上指的是人的生存活动的意义性,也就是说,人是追求意义的,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这种意向性无疑是建立在主体性和对象性基础上的,是人的自我意识的一种延伸。

  二、人类生存方式的阶段性逻辑特征

  生存方式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它随着生产方式的发展发生变化。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生产活动、不同的社会条件、不同的生产方式,也必然有着不同的生存方式。一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人类的生存方式进行分类研究。

  我国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文艺大师丰子岂先生在评价他的老师弘一法师李叔同时,把世人的生存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物质生存,为了衣食住行;第二层,精神生存,坚韧不拔地追求着自己的精神天宇;第三种是宗教生存。丰子恺对生存方式的划分是从人类个体生存境界的角度进行的。

  一些学者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研究出发,探讨人的生存方式问题。四川师范大学的邵丰认为,庄子的思想强调宇宙自然的圆融,体现了生命基础上的人与自然的平等对话。庄子的“游”标志着一种中国人对于人生的诗性感悟,是一种中国人的理想人生境界与审美生存方式。和其理论观点相近的是西北大学的时晓丽,结合先秦社会史和思想史,将人的存在模式分为认知、伦理和审美三大生存方式。榆林高专的白炜则认为,孔子的“仁学”是中国哲学的精髓。“仁境”是一种高层次的心理状态,即一种知、情、意统一融合的精神境界。“仁”是人的生存方式,也是社会的存在方式。四川大学的余平赋予中国的“神仙观念”与“神仙信仰”以生存论意蕴。他认为,作为信仰的神仙不是思想观念而是人作为能在释放出来的,启示中临在的再生方式,即一种独特的生存方式。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