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效课堂的论文(第2页)
本文共计3594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2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当然,怀疑精神之怀疑,是在尊重科学和事实的基础上大胆而谨慎地审视那被给予的对象,而不是毫无根据地、捕风捉影地怀疑一切。其怀疑是源于理性的思考,而不是出于盲目的、随意的猜测。它把怀疑作为一种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手段,作为研究的出发点,而不是把怀疑作为最终目的。所以说,与其说是怀疑,毋宁说是对于真理的探索。孟子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对于真相和真理的求索,对于自然科学是何其重要,所以我们没有理由不把"新怀疑主义"作为教师、学生职业精神中的重要内容。
然而,毋庸讳言,在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里,是普遍缺乏怀疑精神的,在漫长的专制社会里,怀疑是一种离经叛道的东西;在君君臣臣的儒家文化里,怀疑是一种被视为异端的东西。怀疑是需要勇气的,甚至是要冒风险的,所以从生存成本上考虑,与其付出高昂的代价去怀疑招致无妄之灾,倒不如平平安安顺从的好,这一切可能源于传统中国人的病态人格,即被鲁迅所批判的某种国民劣根性在作怪吧。
爱因斯坦在《自述》中说过,从少年时代起,"对所有权威的怀疑,对任何社会环境里都会存在的信念完全抱一种怀疑态度,这种态度再也没有离开过我。"课本是老师和学生的"权威",在"考试考课本"的惯性思维下,我们几乎已经习惯了太多的权威。有时候,即便课本有误,为了应付考试,老师们也不想去怀疑课本。2009年,温家宝总理到北京第35中学听课时,指出教材中对我国地区的划分不清楚,甚至有误,让人佩服温家宝总理的怀疑精神和纠错意识。在此之前,又哪有老师和学生对"甘肃属于华北"这样的明显错误,敢于提出自己的质疑?倘若不是学地质学出身的温家宝总理"亲自出马",这个明显的错误很可能继续传播下去。
笛卡尔、马克思等先哲们曾教育我们,"没有怀疑精神就没有现代科学".在这一点上,温家宝切切实实地做到了,而测绘局却没有充分发挥作为正统机构的怀疑能力。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的学生似乎也有了怀疑精神,但是我们教师几乎没有,甚至太"权威"化了。事实上,"怀疑"正是我们的教育比较缺乏的精神。也许任何事物和观点都可以怀疑,唯有"怀疑精神"不应该被怀疑,怀疑"怀疑精神"的结果只会使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管理方式趋于僵化。怀疑是人类进步的基础,如果一个人只是机器人一样的逻辑思维,就永远不会有想象力和创新,而想象力和创新,是人类进步必要的阶段。不懂得怀疑,也就难以进步了!
"新怀疑主义"是随着怀疑与反思进行的,怀疑已经不再意味着否定,它代表着一种严谨的思维方式,它意味着带给我们新的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