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全自动包药机风险控制经济论文(第2页)
本文共计3890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3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3药师操作
3.1操作流程明确分工。要做到有序调配,必须明确分工。我院共配备2台全自动包药机、2台计算机、2台打印机、2台剥药机,另备加湿器、吸尘器,以及包药使用的物品如药品、包装袋、色带、打印纸等,设置了1间专门用于剥药的房间。正常工作状态下,每台机器配备1名药师,分别负责病区医嘱处方调剂、机器运行过程中的备用药槽的添加、药盒药品的填充、包药袋的整理、包药袋墨盒的更换以及各种故障的排查。另有1名药师单独负责所有病区医嘱未注册药品单的打印及手工摆药(未注册药品即无法用自动包药机包药的药品品种,包括口服颗粒、口服溶液、贵重药品以及小部分无法制备药盒的药品)。在包药机程序操作中,如在“已包病区列表”中选中某病区医嘱打印未注册药品单后,经常会出现该病区医嘱再次弹回至“待包病区列表”的情况。为防止包药机再次重新分包同一组病区医嘱上的药品,我院对每组添加至包药机分包的病区医嘱另作登记,在表格中罗列所有待包药病区,随时标记添加至机器分包的病区,在每次分包前先确认该病区医嘱是否已分包。此法非常有效地控制了重复分包的情况。待同一病区的包药袋和手工摆药全部调配完毕后,由1名药师核对登记上架,最后投放配送。如此流水作业,不但分工明确,且减少了包药袋错投病区的可能。
3.2手工半片药槽添加。全自动包药机对软件要求相对较高,将医院信息系统与包药机软件对接,对于没有配备药盒的不常用品种或使用量不足1片的剂量(半片、1/3片、1/4片等),可放入包药机的托盘中,利用其手动控制功能,由操作人员手工放入托盘中,仔细核对药品名称、剂量。床位号与药品托盘上相对应格数一致,将药品包入药袋。如卡托普利片(12.5mg)由于片剂体积过小(片剂长约5mm,宽约1mm,厚约1mm)、重量过轻,无法制备药盒,必须靠手工制备成半片后放入药槽中进行调配,其用法每次2、1、0.5片均有可能,需要操作人员每次添加时细致核对所投药量,确保准确。
3.3重复医嘱处理。住院医嘱在实际操作中常常会出现重复医嘱,如2条或2条以上同种药品的医嘱,有时是医师开具的临时医嘱,有时是2条不同用法用量的长期医嘱,这需要区别对待。在包药机系统程序APPS系统参数配置中,重复医嘱处理方法有2种:(1)删除最后一条医嘱;(2)对重复医嘱进行单独分包。我院选择的是第2种方法。这种方法对含临时医嘱的重复医嘱是可行的,但对含2条不同用法用量的长期医嘱的重复医嘱是不可行的。后种情况下,应与开具医嘱者及时联系沟通,在保证患者安全用药剂量的前提下,对2条不同用法的长期医嘱删减其一。
3.4超量医嘱处理。包药机对于超出常规用量用法的医嘱可以设定限制,尤其适用于一些高危药品(如华法林,2.5mg,设处方上限3粒)以及一些粒径较大的药片(如碳酸钙片,药用炭片等)。粒径较大者单包数量过大会导致分包后包药袋膨胀,从而难以通过热封包装机通道甚至压碎药品,需要在包药机系统程序ATF登记药品列表中设“处方上限”。对于因医师失误开出的超量医嘱会在自动包药机控制台处方内容中显示蓝色字体以示提醒,再分析处理,以消除隐患,保证患者用药安全。高危药品如地高辛片,我院采用手工独立分包的形式,以降低风险。
4护士分药环节
我院包药机处理医嘱的方式是按餐次排序的方法,即系统设置一组病区药袋的出包顺序按临时医嘱、晚餐前、晚餐时、晚餐后、睡前、早餐前、早餐时、早餐后、中餐前、中餐时、中餐后先后顺序排列,每个时间段内排序再细分至患者床号,与其他医院的按患者床号排序的方法相区别,即总体按床号排序再细分至各餐。这极大地方便了护士分药的工作,时间连贯性强,只需到时间点按患者床号分药即可,无需再将每个患者每次的药一一挑出。后者不仅费时而且易出差错,如此改变对包药机的风险控制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5全自动包药机的优势与使用经验[2]
全自动包药机最大的优势是集约型工作模式,不但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且可减少差错,在连续使用的情况下其包药速度可达到每分钟50包。根据我院经验,原先手工摆药30个病区需8名工作人员至少3个小时才能完成,现在新院65个病区只需4个工作人员集中工作4个小时即可完成。另外,由于药袋即时密封,减少了药品在各个环节被污染的机会,也省去用一次性药杯摆药的烦琐,方便携带,且不易发生在送药途中将药杯打翻或药品丢失、混配等情况,包封的药品非常整洁、规范,能够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在使用全自动包药机的初期,由于技术不熟练,错误分包的事件时有发生,但随着风险控制的实施及经验的不断积累,错误分包的发生次数逐渐减少。以我院2台包药机近4个月平均每天7500袋的工作量为基础,进行了错误分包发生次数的比较(控制前的数据统计日期为2012年12月1日-2013年1月31日,控制后的数据统计日期为2013年2月1日-3月31日),详见表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