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艺术批评简析论文(第2页)
本文共计7439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5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二、影视艺术批评的标准尺度
(一)影视艺术批评的美丑观
电影被作为第七艺术确立起来为大众所接受并支持。但是电影艺术到底有没有评判的标准值得探讨。可以想象一下,中国电影艺术都是人云亦云,那艺术的存在还有什么价值。如果艺术没有客观的标准,那把艺术作为一个学科确立起来并且还来教学,这样的方式又有什么意义。中国电影的症结之一就是缺少影视艺术的评判标准。比如2014年上映的电影《归来》,许多观众在看完之后都发出了自己的声音,有的说好有的说不好。更有的人甚至说艺术是主观的,即我认为《归来》好它就好,我认为《归来》不好它就不好。根据每个人的感觉不同,艺术的评判标准不同。如此来说艺术只是一种感觉,也没有必要作为学科来建设。达?芬奇以《蒙拉丽萨》闻名于世,可以说达?芬奇更多的以艺术而被人所知,但是达?芬奇在作画前解剖了多具尸体,研究人的神经脉络以及他的透视法,都具有科学精神。显然艺术的精神是科学的精神,反之亦然。既然艺术精神是科学的精神,而科学技术是客观存在的,那艺术必然也是客观存在的,由此艺术品家必然有一个客观的标准。所以作为第七艺术的电影也必然具有客观的评价标准,而不是主观臆造的。而中国电影并未为此来解释何为艺术客观评价标准,观众不知,甚至创作者也不知。是否能用美丑来归咎当代电影好坏。简单的用美丑来评价电影是否有合理?是否在电影中拍摄大场面或者美丽景象就算好作品?由此来看2002年《英雄》美轮美奂的画面是否就是好作品,2003年《盲井》中展示人性恶是否就是不好的作品。但是《盲井》却在第5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银熊奖等多项大奖。对比两者差异可以看出不能用现实中的感官上的美与丑来规定艺术的好坏。真正的影视艺术评判标准在于“艺术所表现的形式要与艺术所表现的效果相吻合”,这也就是为什么戏剧中的丑角能够成为大师。在影视艺术中为什么黄渤所扮演的丑角能够得到认可,就是这个道理。而在影视艺术创作及传播过程中并未注意影视艺术的评判标准。
(二)因地制宜、因人而异
影视艺术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具有“艺术性与娱乐性、商品性与文化性”等多重特质,这就要求对影视艺术批评的标准不能单一,而是全面考量。纵观影视发展史,优秀的影视作品“既是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格使得影视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国际性”[6],同时,影视艺术展现的是时代生活,所以影视艺术必然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时代性。此外,对于影视艺术创作者,由于每个人自身的文化价值观与世界观的差异,在每部作品中都表现出独特的影视艺术风格,或者说在某个时期具有相同创作观念的影视创作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思想倾向、美学主张、创作方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流派。所以影视艺术批评的标准尺度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首先是时代维度与民族尺度。电影作为第七艺术,其风格多种多样,这必然要求与之相配套的影视艺术批评标准的多样性。影视艺术作品风格的成因既来自于艺术家独特的创作个性,也离不开艺术家的生活阅历、人生道路、生活环境、阅历修养和艺术追求,但是从根本上来说是受到社会环境制约的。这其中最为鲜明的就是影视艺术作品的时代维度与民族尺度。前者是说同一时代艺术作品所展现出来的共同的审美特征,表现这个时代共同的审美理想和艺术追求。后者则是受到地理环境、社会状况、文化以及风俗等方面的制约所展现的艺术追求。由此,影视艺术批评标准也就要因地制宜,要有更多的包容度;从不同的民族和时代来考量影视艺术的艺术价值。作为专业的影视批评人才,不能以今天的眼光看待过去的影视艺术的价值,不能以本民族的视角来看来否定其他民族的影视文化。比如,1987年张艺谋拍摄的作品《红高粱》,在世界上斩获了多项大奖,所以对这部影片进行解读就必须要放到当时的历史情境中去;如果以现代社会文化来看,那影视艺术批评的价值就毫无意义。无论是当今还是以后,时代与民族都将是影视艺术标准构建的重要尺度。其次是关注艺术创作者群体尺度与个体尺度。电影艺术批评可以没有深度的泛泛而谈,但作为专业的影视艺术批评者,要想深入的解读影视艺术作品,必须把艺术作品同艺术创作的主体结合起来探析;但由于艺术家主观上的特点以及创作题材的的客观元素,所以导致了艺术家的风格独特鲜明。所以深入地了解艺术家的风格和特色,对于提高艺术批评的标准和尺度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对于创作者个体来说,艺术家运用电影独特的艺术语言,根据导演的创作构思与艺术技巧在创作上表现出独特的创作个性和鲜明的艺术特色。影视艺术批评必然要把导演的个性特色与艺术个性作为自己的重要参照。比如,对斯皮尔伯格部分作品《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兄弟连》等,影视艺术批评家在对这些影视艺术作品的批评过程中,要对导演的个性心理、思维方式、价值观深入探讨,进而去解读作品的艺术韵味;如果这些作品是出自别人之手的话,艺术批评家的视角就要发生转变,也或许就不会阐述过多批评文章。其次,由于某些导演获得成功,就会感觉好多影视评论者会有话可说,也有个人衍生出了一种文化现象,继而引发更多的探讨,所以,对于导演的关注,追从“明星效应”等都为影视批评奠定了个人标准尺度。除了关注个体的价值尺度之外,群体的艺术价值同样是艺术批评参考的重要基石。由于时代和历史的双重造就,中国电影人呈现着鲜明的线性式模块化发展;在某个时期,由于艺术风格相同或相近,呈现许多的流派。其中最为明显的是中国电影的分代喻意,“‘第四代’的以各种社会和性意义的内容统辖相对传统的、循规蹈矩的叙事;‘第五代’的个性张扬和电影表现上探索和拓展;‘第六代’的意义解构、空间和经验的私人化、以及电影语言的个性化等等,事实上都将构成艺术批评的有益参照乃至是有力的依据。”[7]群体也好,个体也罢,这种源于欧洲的以创作者为中心的批评方法是值得借鉴的。


经济管理创新研究论文
化学分析仪器在环保水质检测方面的应用
分析化学在陶瓷原材料检测方面的应用及举例
秦腔的来源和发展
HACMP的历史和发展
象棋的变化和发展
试析我国内衣的发展趋势毕业论文
EDA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IP在EDA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中的意义
探究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论文
EDA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电子采购的应用和发展
工程施工中材料价格风险的控制与管理论文
浅谈塑木材料在园林景观工程中的应用的论文
相变材料对轻质建筑室内热环境的改善论文
材料语言在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应用论文
水利水电工程混凝土材料成本优化研究论文
浅析影视动画在教育教学中有效应用研究论文
高分子材料简历模板
生活中的高分子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