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艺术学毕业论文 > 正文

传统声乐艺术的传承发展分析论文

本文共计4105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4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传统声乐艺术的传承发展分析论文

摘要

:我国的传统声乐艺术是随着中华民族的历史一起发展,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积淀,更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具有巨大的传承价值。在实际声乐艺术发展过程中,民族传统声乐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本文将以《孟姜女》这首叙事性传统声乐作品为例,从传统声乐艺术的现状、传承与发展三方面进行详细的论述。

传统声乐艺术的传承发展分析论文

关键词

:传统声乐艺术;传承;《孟姜女》

  由56个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等组成的华民族传统声乐艺术内容丰富多彩,艺术形式多样,具有巨大的艺术价值和传承价值。尤其是在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如何进一步推动传统声乐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丰富传统声乐艺术,是值得我们这一代文艺工作者深思的问题。

一、传统声乐艺术的简介

  我国的传统声乐艺术主要包括戏剧、曲艺、民歌、歌剧等四种主要表现形式。这些艺术形式表现了我国境内土生土长的声乐艺术———运用中国的发声技巧、文字韵律、音乐构架体现中国传统声乐的特色。声乐艺术是一种美的创造,演唱美、音乐美、语言美是一个既独立有相互依存的美的创造。声乐主要是通过语言来代表歌曲,利用声乐特点表现出歌曲主人公的感情,提高声乐的艺术价值。在我国民族声乐发展中,清晰、准确的歌唱语言是审美的主要标准,只有这种民族语言才能表带出音乐的内涵和神韵。清晰的语言是听众听歌曲时与人们产生共鸣的关键,所以语言是形成歌唱民族风格的主要特征。在声乐表现中以“声”、“韵”、“调”为特点的汉语发音规则增加了民族声乐特殊韵味和风采。音乐美主要包括音乐节奏美、合声美和旋律美等。民族声乐中的情感、语言和韵味等构成了独特的风格和魅力,同时也构成了独特的审美感受。我国56个民族在历史文化、风土人情、语言特色等方面各有不同进而形成不同风格的民族声乐,又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合改进,形成了不同的声乐艺术风格,主要区分在发声、曲调、语言三方面。因此一般情况下要从语言、曲调、发声三方面来研究中国特色民族声乐。传统民族声乐艺术传承与发展的理论基础也就是这三个方面。以《孟姜女》为例,“孟姜女哭长城”,原为苏北民歌,传唱的是秦始皇时,新婚丈夫因征收徭役到北方修长城,不得不与孟姜女生离死别,孟姜女千里寻夫不成哭倒长城的故事。该故事在我国古代就被改编多种音乐形式流传各地。至今我们依然能听到传统声乐关于这个故事的描述,由此可见传统声乐形式深受人民群众喜爱。1990年,词曲作家刘麟与王志信根据这个民间故事,创作了《孟姜女》这首大型叙事性声乐作品。《孟姜女》的故事取材、编曲创作跟传统音乐表现手法有很大程度的相似,同时,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有融入了西方创作技巧,以此来体现出这部作品在当代的思想意义。是现代民族声乐创作中最具有传承和发展意义的作品。

二、传统声乐艺术的继承

  传承不是守旧。怎样才能把握传统,守住特色是留给当代声乐工作者的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我们要清楚传统声乐艺术的精髓是什么,做到“取其精华,其其糟粕”。首先,真假声相配合是中国民族唱法的传统技艺,用呼吸的变化来反映情绪的波动,讲究声音的平稳、语言的清晰、音乐的流畅,讲究以情动人和人艺合一的精神,是一种声情并用的艺术表现手法。概括起来就是“字正腔圆,声情并茂,韵味十足”。我国传统民族声乐理论中,就把衡量一个演唱者演唱水平和艺术表现的重要准则看歌唱的咬字清晰、准确。如民歌《孟姜女》,歌词为七字四句,运用比兴的修辞手法,绘声绘色的讲述了孟姜女同丈夫之间由幸福美满到天人永隔的故事。改编后的歌词也基本沿袭了原歌词中七字四句体的结构特征和韵律。如“线是相思针是情”“絮进寒衣伴君行”等歌词不仅通俗易懂,而且演唱时更添意蕴与诗意。在演唱时就更要注意咬字发音的准确性,歌词之间的韵味连接。其次,“情”的表达在传统民族声乐演唱中也至关重要,即演唱时要“声情并茂”,这个美学原则是传统声乐艺术的重要要求。我国的在古代针对这一原则就有很多的论述。如李渔的《闲情偶寄》中讲到,歌唱要以情动人,若没有感情的歌唱,就如同小孩背书,枯燥乏味,不能达到声乐艺术的最高峰。中国民族声乐的情贯穿于声、字、腔中,成功的演唱都是能做到以情动人、动情唱字、张口含情。在预言、技巧的联系中偏重于情,纵观中国戏曲声乐的变化历史,“人为戏走,腔随情变”成为不变的准则。如《孟姜女》第三段,这一乐章表现为乐思,突出情绪的转变。这里描述从夏到冬,孟姜女在千里之外为丈夫缝制冬衣,歌唱者的情绪要由明转暗,用拖腔表现无限的凄凉。再如乐章的第五段,采用的唱词重复叠唱,旋律由下而上缓缓前进,以此来表现情绪的层次递进,产生富有张力的戏剧效果。再者,讲究“韵味”是传统民族声乐在唱法的又一大特色。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给了传统民族声乐丰富的营养,一部声乐作品个性魅力表现在不同地域和民族在演唱中所表现出的浓郁民族色彩。我国传统的民族声乐中,能否唱出歌词本身所谓的韵味是衡量一位演唱者水平的硬性标准。唱曲之妙全在顿挫,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韵味”对一部音乐作品的重要性就如调味品对于佳肴,无韵味则作品平淡无奇。针对《孟姜女》来讲,它原是苏北民歌,唱词和唱腔保留了大量的苏北特色。唱词中有这么一段,“声声血泪声声唤,天也昏来地也暗,哭倒长城八百里,只见白骨满青山”运用了“垛板”的音乐元素,通俗而又富有韵味的唱词配上口语化的音调,生动的给我们描绘出当时主人公悲痛无望的情绪状态,让整个音乐作品起伏跌宕、张弛有度,富有欣赏性和艺术性。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