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教育毕业论文 > 正文

浅谈关于中国的教育

本文共计2300个字,预计阅读时长8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浅谈关于中国的教育

浅谈关于中国的教育

浅谈关于中国的教育

  在伯父家,看到那群被家长被迫领来补课的孩子们,一个个摆着一张苦瓜脸坐在桌前,失去了在这个年龄应有的活泼、可爱、不识愁的天性。这些本来天真可爱的小孩,在书本的被迫下,过早地失去了原本属于孩童的天性和本色。每当见到这样的情景心里就格外沉重,好似看到了当年自己儿时的模样。那时也是这样被剥夺了童年的美好时光的吧。

  中国实施素质教育的道路还有多远啊?什么时候才能实现从应试教育完善过度到素质教育呢?

  我们这一代人自觉不自觉地被应试教育培养成社会标准或不标准的“工具”。今天,前眼这一代孩子难道还是逃不过应试教育的悲哀吗?

  由于现在社会就业的强烈竞争,中国人才市场的拥挤及日渐激烈的人才竞争,这不仅加重了我们这代人的生存压力和恐慌感,也使我们的家长过早过度地担忧自己孩子们将来的就业方向和生存能力。而解决这一切的唯一办法,就是让孩子能顺利通过应试教育的考核要求,从而达到就业的要求。这就使得家长更加重视孩子应试教育的考评结果。

  对于学校,只要这个学校口碑好,教学质量高,师资雄厚,有高考取得好成绩的记录在案作为参考。家长们就不怕学费高、赞助费多,千方百计都要把孩子送到这样的名校去就读。

  90年代后大部分家庭都是一个独身子女,家长们更是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千斤重担压在了一个个孩子肩上,不容孩子挣扎、反抗。家庭条件相对差点的,就是省吃省喝也要咬紧牙关尽全力送孩子去名牌学校上学。

  学校为了培养更加出色且优秀的教师队伍,创造名校货真价实的口碑,就得拿出种种不合理的评估制度,这些制度压得教师喘不过气来,而教师怎么才能从这些制度里解脱出来得到肯定呢?,那就得看学生的学习成绩,那一张张成绩单的数字是学生得到肯定唯一证明,也是老师得到认同的唯一标准。

  这就使得教师对自己的'学生,不得不过分强调传授知识和技能,强调知识的熟练程度,采取各种过度学习,强化训练的手段,把学习局限在课本范围内,致使学生无暇参与课堂以外的、各种对发展智力十分有益的活动,导致知识狭窄,高分低能。学生某些天赋和特长也得不到有利的发展。

  中国超负重的应试教育,不仅扼杀了孩子们的创造性。应试教育的某些偏激的教学方式使得部分学生,只知道读死书,死读书,还有个别学生承受不了学校老师及家长对他们施行的种种学习要求所产生的压力,或是学习吃力,从而失去自信心且自暴自弃,最终成为问题少年。

  其实,我们的家长们心里也明白得很,每一个孩子的学习能力,接受能力、理解能力都是有差距的。对不同的孩子应该有不同程度的要求。如果不根据孩子不同的情况去要求孩子,就会使得孩子在学习上,精神上产生很大的压力。

  有些自身物质条件好点的家长,因为在学习上给孩子太苛刻,为平衡作为家长的那份爱心,所以就在物质上尽可能是满足孩子的需要,。甚至超出了孩子的需要。这使得部分学生在学校就成了精神空虚,物质膨胀的小财主。同学间也有了相互攀比的坏风气,吃不得一点苦,也吃不得一点亏,受不了一点委屈。个性变得冷漠、自私、无情、性格内向、心灵脆弱,承担受不起打击和考验,不关心同学、父母、长辈、以自我为中心。

  记得多年前回家,买了名叫沙琪玛的糖给小外侄吃。

  现在努力学习,是为了什么?给糖果后问孩子。

  读书就是为了以后工作买沙琪玛吃。孩子回答我。

  当时我很满意这个答案,这是一个六岁小孩心里最真实的回答,最可爱最天真的优点。就算他少认识几个A、B、C,但至少拥有了诚实。没有唱高调说不着边的大理想。

  不过这可急坏了当时站在旁边的堂姐,孩子的妈妈。(因为我们教育孩子的观念不同)。很遗憾的事,那个可爱的孩子,如今在应试教育的教育标准下,天天苦恼地做着习题,已变成一个我感到很陌生的少年。

  现在的孩子,缺少的还有接受苦难教育的环境,苦难教育在我理解,也是一种成长的需要,一种教育完善的需要。让孩子学会能吃苦,将来又不用吃苦,这不是更好,学会吃苦,将来遇到要吃苦的事,也不会变成他们的大灾难。这也能增加他们的快乐?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