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服饰对后世的影响探讨服饰艺术论文(第2页)
本文共计2622个字,预计阅读时长9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古代染色技术主要是植物染色与矿物染色。《晏子春秋内篇谏下》记载,齐景公常常穿五种色彩的丝绸衣服,“公衣黼黻,素绣之裳,一衣而五采具焉。”反映了齐国的印染业比较发达的状况。齐国一段时期的紫色非常昂贵,一方面需求增加,另一方面,紫色是很难染的。如果以染色的技术来看的话,齐国紫色还多为植物染色方法,植物染色在古代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以紫草根部直接染成紫色,紫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根部是暗红紫色,染色的部位是根部,紫草的被染物还是以丝质的染色效果较佳,棉麻质料的染著度较低,不容易上色。另一种方法是以蓝草先染蓝色、再叠染上红花的红色。而用动物染料进行染色在齐国可能已经使用,《荀子王制篇第九》便有关于“东海则有紫紶、鱼盐焉,然而中国得而衣食之”的记述。据著名服饰史专家王予予考证,紫蚨可能是用于染色的一种骨螺,是染紫色的绝佳材料,染色鲜艳,牢度好。但由于非常珍贵,又名“帝王紫”,普通人服用不起。这里的“紫臭”恰恰是骨螺所染紫色的特点,天然贝紫染色,其臭味需长时间才能消散,这是不同于紫草染色的地方。当时齐国处于山东半岛,正是用的骨螺染色,这也是齐国地理条件的优越性决定的,可见齐国的染色工艺技术从古至今都可谓独树一帜的。因此,紫色在齐国相当流行,是贵族的一种象征也就变的理所当然。而紫色也对后世产生了长远的影响,如约100年后,维护旧礼教的孔子因紫色夺走红色的地位而对紫色感到厌恶。在唐代也将官秩最高的一、二、三品的服色定为紫色,也说明了紫色的统治地位。
齐国完整的染织工艺体系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不仅对秦汉时期纺织业发展有着直接影响,也为汉唐时期丝织业的高度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生产的丝绸已通过中亚大草原输往南亚的印度,伊朗,希腊等国家地区。当时齐国是最著名的纺织业中心,无疑是丝绸之路主要货源地之一。所以,古齐国的桑蚕丝织业是世界领先的,亦是丝绸之路的重要源头。齐国生产的各种纹饰多样、材质优良的丝绸,为中国服饰审美文化的形式变化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条件。齐国织绣发达,面料表现出中国图案富于寓意,色彩有所象征,注重功能关系韵律和谐的美学意识。丝绸文化与西方毛料文化有根本的不同,由于丝绸织物的特性,东方服装始终没有脱离一体化的平面裁剪造型,这与西方分体服饰造型形成鲜明的对比。齐国完善了深衣等中国服饰的基本形制,同时奠定了服装上衣下裳,交领右衽,注重动感美的服饰特征,形成了古代服饰文化的独具韵味的特色。


经济管理创新研究论文
化学分析仪器在环保水质检测方面的应用
分析化学在陶瓷原材料检测方面的应用及举例
秦腔的来源和发展
HACMP的历史和发展
象棋的变化和发展
试析我国内衣的发展趋势毕业论文
EDA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IP在EDA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中的意义
探究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论文
EDA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电子采购的应用和发展
工程施工中材料价格风险的控制与管理论文
浅谈塑木材料在园林景观工程中的应用的论文
相变材料对轻质建筑室内热环境的改善论文
材料语言在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应用论文
水利水电工程混凝土材料成本优化研究论文
浅析影视动画在教育教学中有效应用研究论文
高分子材料简历模板
生活中的高分子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