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部地区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双语教学改革研究(第2页)
本文共计5421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9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三、中西部地区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中西部地区高校由于所处的地理区位的原因, 地方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交通条件较差, 导致了“优秀的人才东南飞”、“筑巢却引不来凤凰”的现象。与此同时, 连那些素质较高的学生生源也一样被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给“引”走了。基于上述种种原因, 中、西部地区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双语教学中存在较多的问题。
( 一) 双语教师相对紧张
双语教学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 不仅要求专业精深, 英语好, 还要求用英语表述专业知识, 解析专业词汇, 充分理解和运用原版教材。因此, 师资队伍条件是能否顺利开展双语教学的关键。而目前能够满足条件的教师极其有限, 且绝大多数没有出国学习或工作的经历。大部分专业学科教师的外语能力并不全面, 表现为虽然词汇量大、语法好、阅读能力强, 但口语、听力、写作能力欠缺; 而外语水平较高的基础英语教师则因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而无法胜任双语教学工作。目前,双语教学的师资力量严重缺乏是影响和制约中西部地区高校普及推广双语教学的关键因素。
( 二) 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双语教学不仅对教师的英语技能拥有较高的要求, 同时也对学生的英语水平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若是因为学生英语水平差距较大而制约了专业知识的学习, 同时英语应用能力又没有得到提高, 在这种情况下, 双语教学就失去了其原本的意义。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我国高校学生有相当多的属于“高分低能型”, 而在中西部地区高校的学生则更是不堪, 有许多大学生甚至属于“低分低能型”。虽然高校学生学习英语多年, 但相当部分的学生英语技能水平仍然相当低, 难以适应双语教学的需要。另外, 由于教学评估的需要, 各学校盲目攀比双语课程开设的数量, 而忽视了对双语教学的规划性, 缺乏对双语教学对象的选择性, 严重地制约了双语教学的效果, 使其出现了明显的形式主义, 为双语教学而进行双语教学。
( 三) 双语教材相对短缺
教材是实施教学不可或缺的要素, 双语教学的教材选择尤为重要。一般来讲, 双语教学的教材多选用外文的出版教材, 这些原汁原味的外文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外语使用环境, 教育部也将高校使用外文的教材纳入高校教育水平评估体系[ 4]。就工商管理专业的相关课程而言,使用原版的英文教材有利于学生掌握西方国家先进的经营方式和不断更新的经营理念。然而,国外的原版教材本身具有出版国当地的社会文化环境特点, 其基本理论部分能够满足双语教学的需要, 但具体涉及到我国特定的内容时, 则仍显不足。如笔者主讲的International Marketing , 采用的是菲利普·R·凯特奥拉的教材, 当讲授到政治法律环境一章时, 学生就非常困难。而目前国内的相关教材建设则尚处于起步阶段, 其内容的适用性有待验证。
四、完善中西部地区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几点建议
( 一) 建立工商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管理机制
开展双语教学是一项持续工作, 必须全期全面的计划, 体现在教学中就是对人才培养目标、专业教学计划进行调整和改革。在人才培养目标上, 工商管理专业要适应WTO 和国际化的要求。加快培养适应全球化、具有国际意识、能够步入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专业性管理人才; 在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上, 要采用与国际相关专业接轨的教学计划, 从工商管理专业整体的角度, 基于其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做出整体规划, 克服单门双语课程与工商管理专业整体课程体系之间的矛盾,并在专业教学计划改革中着重考虑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认识特点和知识需求进行统筹安排。
同时, 为了确保双语教学实施的效果, 必须制定与之相配套的教学管理措施对双语教学各环节进行长期有效地监控, 包括对双语课程主讲教师资格与水平的审查, 对双语教学的过程和效果进行监督和评估、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反馈意见及时做出调整。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双语教学的正确实施, 而不是流于形式。
( 二) 建立工商管理专业双语教学师资队伍的培养、激励机制
在中西部地区工商管理专业进行双语教学还是一个新生事物, 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外语知识的师资队伍是推动工商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关键。因此, 为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双语教学对师资的要求, 应尽建立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培养、激励机制。对于急需的双语教学师资, 可以优惠的待遇引进海归人员, 加强向社会公开招聘力度。同时加强对现有工商管理专业具有潜质的专业教师进行英语培训, 鼓励和支持这些教师去国外进修或开展学术交流, 以保证双语教学的标准化和高质量。还有一个途径就是对现有的基础外语教师进行课程的培训。除此之外, 还需要提高双语教学的课酬, 加大激励力度, 最大限度的激发教师开展双语教学的积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