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论文范文 > 正文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第2页)

1 次下载 3 页 3845 字【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二)高校教育行业特点对员工流失、变动的影响大

  高校教育虽然是一种社会型服务行业,但它也是商品的一种,由普通市民的消费行为而产生,因消费行为的终止而消失,因此,高校人力资源在与高校形成招聘关系后,其管理关系需要持续跟进,如果二者没有达到最优质的供需关系,那么高校人力资源很有可能面临流失风险。人才大量流失,现在可以称得上是一种行业普遍现象,这种跳槽模式如果盛行开来,那么高等教育从业者们的留存问题将无法得到有效控制,需要及时制止。

  (三)高校发展战略不清晰导致缺乏长远规划目标

  以高等教育在2013年拟定的《人力资源开发计划》中的标准内容为研究对象,研究该高校的发展战略,内容有:“要着手开发、扩增高校各部门从业者,积极推进、延展寿险种类和服务内容,争取在短时间内提高教育能力、服务能力。”从这项发展目标可以看出,高等教育在人力资源管理开发战略上并没有做到仔细分析现状、了解职业市场、找准定位,而是只为了争取、优化阶段性的教育收益,拟定从业者增员、培训,以及入职等工作计划。

三、基于战略管理研究解决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总的来讲,高等教育人力资源的管理,是制度、管理环境、发展战略三大因素共同主导、影响的,在处理与分析上,高校必须做到理性客观,否则,高校人力资源会逐渐显露出其管理制度、理念战略性不足的弊病,影响高校整体运行结构与表现。

  (一)优化人事制度、改变管理环境

  到任何时候,高校的人事制度是不会改变的,它就如同高校与从业者之间的纽带,制度内容如果不认真实践、及时总结分析,也会出现制度漏洞,服务也就失去影响效果。因此,在改革、优化代理制的人力资源管理环境时,不能完全摒弃人事制度,而是应该通过妥善修整员工制度的方式,让高校内部的从业者拥有最坚实、稳定的岗位职业生活。

  1.引入浮动底薪制大多数从业者为了能够获取不错的工作业绩,获得更多薪资,会更加努力、认真的工作,这种工作热情和劲头与高等教育对从业者实施“底薪制度”是分不开的。未来,笔者认为应该进一步激活“底薪”对于从业者工作年龄、工作业绩、工作态度的关联影响,让底薪随着上述职业元素上下浮动,给予从业者相对稳定、可靠、针对性的薪资报酬,可让从业者更加看重自己的职业、愿意乐于努力认真的提升自己的职业素质与能力。

  2.设置奖励机制“提成”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并不重视的薪资评定方式,高校从业者在就职于高校教育、管理及相关服务时,工作内容是不固定的,但是薪资水平是相对固定的,这种缺乏“激励”能力的薪酬制度,会让人事管理失去高校从业者们的主观支持。为此,高校应该针对不同教育、管理及服务岗位,设计符合从业者们心理的奖励机制。

  (二)迎合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特点、阻断降低从业者流失

  其实上文提到的优化教育行业从业者岗位环境、经营环境的对策也可以有效防范从业者人力资源流失,但要想真正从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特点入手,提出解决办法,不得不提的是,激励制度,包括:岗位激励、教育激励、薪酬激励,以及服务激励等等。因为已经知道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环境是随时变化的,从业者的岗位竞争环境激烈、工作压力很大,所以在调整激励制度时,高校也应为从业者提供一些教育、岗位工作上的便利。因此,高校应该每年根据自身人力资源储备及配置关系,拟定近五年高校招聘、培训计划,使每年都可以为高校供给源源不断的优质人才。通过考核、评分的方式,评估高校内从业者们的工作能力、服务态度及专业表现,以考评的方式,淘汰掉不称职的从业者。

  (三)高校制定长远、科学的人力资源储备、管理计划

  据统计,高校人力资源中,有绝大部分人力资源仍来自高校,如:高校毕业的博士生、研究生继续留校教课、课外老师转到管理岗位等,可见,只有关注、重点研究从业者人力资源的优化管理办法,才能让占人力资源比重最大的从业者为高校有效服务,紧紧地团结在高校周围,不致人才流失。利用高校的职业便利和岗位工作优势,为他们提供丰富、真实的职业环境等等。如此,高校目前的经营方式会更加趋向于从业者的职业发展,再加上从业者职业素质与能力的稳步提升,可达到相互促进、相互支撑影响的目标任务。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