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论文范文 > 正文

浅析柴科夫斯基杜姆卡op59的艺术的发展探讨论文(第2页)

3 次下载 页 3572 字【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第三部分(114-138小节):再现部与结尾。114-129小节低一个八度完整地再现了第一部分的旋律与和声骨架,时值则用了更为短促的八分音符,整个情绪显得更加痛苦而孤独,预示之前热烈的情绪最终要回归到悲痛的现实中来,可见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一种空泛的想象。第130-136小节以属、主和弦反复交替出现做了延伸和扩展,最后137-138两小节,三个有力的和弦在c小调上收拢结束。

  尾声最后两小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三个强有力的和弦显示了希望和决心,似乎让听者看到了胜利的希望。肖邦的《革命练习曲》Op.10 Nr.12在结束时和弦也置于强拍,这种反传统和声结束进行的手法给人以某种期待感,预示着革命一定会成功。似乎两首作品的结尾都包含了更深一层的含义,耐人寻味。

三、《杜姆卡》的艺术特色

  柴科夫斯基的这部作品,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悲剧性特点,这与柴科夫斯基所处的时代环境和民族历史文化是分不开的。

  民族性。柴科夫斯基曾说:“我的音乐之所以具有俄罗斯因素,还因为我出生在一个平静的地方,自幼时起就受着俄罗斯民族音乐们难以言转的魅力的感染,强烈热爱俄罗斯特色的各种表现形式。总之,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俄罗斯人”。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培育了柴科夫斯基最初的民族情感和民族意识,柴科夫斯基对自己的民族传统、历史文化和祖国大自然非常的了解和热爱,正是这种对祖国的热爱以及童年丰富的生活,使柴科夫斯基在成年以后把这种深深的爱倾注到自己的作品里,使我们在他的作品中不仅可以听到浓郁的民族音调,而且还可以感受到无比深厚而强烈的民族情感。

  在作品的第一部分与第三部分中,沉重舒缓的旋律,蕴含着哀伤之情,仿佛在诉说一个民族的苦难,苦难之中又隐藏着一种向往光明的力量与精神。在第二部分中,柴科夫斯基则为我们展现出了一副热闹非凡的舞蹈场面。俄罗斯人民能歌善舞,人们已经把唱歌和跳舞作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二部分的群舞、独舞等舞蹈场面,充分体现了俄罗斯人民的质朴勤劳的优良品格和热情爽朗的民族个性。如果说托尔斯泰的文学作品真实的反映了俄罗斯人民的生活,那么,柴科夫斯基的音乐则是俄罗斯人民心灵的真实写照,他用他天才般的作曲能力和对俄罗斯的满腔热情将一个有血有肉的完整画面呈现在世界人民面前,这部作品的副标题 “俄罗斯乡村风景”和作品中处处可见的拟景、描写都展现了俄罗斯的民间民俗风情。另外,柴科夫斯基还利用各种写作手法模仿俄罗斯民族乐器的声音,在《杜姆卡》的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利用特殊方式演奏和弦来模仿“古丝里”的拨弦效果,这一点在其他作品,如钢琴套曲《四季》中也非常多见。

  悲剧性。俄罗斯民族是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民族,波澜壮阔的历史文化和雄浑的民族性格,都于西欧等国家有很大不同。宗教的桎梏和阴郁的现实与人们奔放的情感之间的冲突,为柴科夫斯基提供了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柴科夫斯基多数音乐作品都带有悲剧性,这种悲剧性特征的形成与他自幼忧郁的性格是分不开的,更是当时社会悲剧环境与思想矛盾斗争下的产物。所以柴科夫斯基音乐的悲剧性都是源于那颗饱受痛苦又被折磨着的心,他把心底的哀怨和呐喊埋藏在那些动人而又凄美的旋律里。随着柴科夫斯基社会地位的变化,社会矛盾的激化,人生体验的日趋成熟以及生活的不幸,悲剧性色彩越来越成为他音乐创作的一种特征。《杜姆卡》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柴科夫斯基的性格特点和内心感受,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充满深沉忧郁、诙谐奔放、乐观坚毅的复杂情感世界之中。

  通过本文的分析和探讨可以看出,柴科夫斯基用他娴熟的创作技巧为我们描绘了一副俄罗斯人民生活、舞蹈的场面,并在作品中继承和发扬了俄罗斯民族历史文化的优良传统,将民族性与悲剧性特点鲜明的呈现在作品中,作品内涵深刻且耐人寻味,可见,全面正确的把握作品风格特点对我们钢琴演奏者来说至关重要,具体分析其风格特色特点是成功演奏其作品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蒋振瑞.论柴科夫斯基钢琴组品《杜姆卡》的演奏[J].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8.2

  [2]毛宇宽.俄罗斯音乐之魂——柴科夫斯基[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