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教育毕业论文 > 正文

理工科院校人文教育问题与对策论文(第2页)

本文共计3453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2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四、完善我国理工科院校人文教育的对策

  (一)树立适应人文教育要求的人才培养观

  理工科院校首先要转变教育理念,尤其是领导层要从根本上加强对人文教育的重视,只有重视人文教育才能认识、理解人文教育的内涵以及对学生发展具有无法替代的意义,才能逐渐转变人才培养的模式,在教育过程中不断融入人文精神,最终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华中科技大学的杨叔子院士认为,工科的基础在理科,理工科的基础在文科。这不仅仅是对华中科技大学人文教育发展的概括,更值得理工科院校深思。只有观念上重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才能正确落实人文教育。

  (二)营造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

  1.营造有人文内涵的校园环境理工科院校的校园环境营造,一方面:让校园充满人文内涵,可以围绕学校的发展历史、著名校友或者行业精英,从教育或者审美的角度出发,精心打造人文景观,使之充满人文气息,让人文教育融进校园的每一面墙。另一方面:让人文教育和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可以通过开展诸如:体育活动、科技活动以及公益类活动等锻炼学生的智力,健全学生的身心,加强学生的合作和人际交往能力。还可以充分挖掘学校的资源,以学生兴趣为中心,寻找理工科和人文学课学生团结合作的契合点,开展校园社团活动,取长补短,共同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2.营造浓厚的学术环境高校之间的交流,最为重要的是学术的交流。李大钊曾经就说过:“只有学术上的发展,值得作大学的纪念。”人文教育中的学术活动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世界观、方法论、学术精神等文化果实,还能起到指引、促进、规范的作用。因此,理工科院校可以充分发挥学术活动在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渲染校园学术文化氛围。当然,学校校园学术文化氛围的形成离不开学校政策的指导、学科建设的支撑。学校的政策越明确具体,学术活动的开展就越有方向;学科建设越合理,学术活动就越有活力。

  (三)构建科学的人文教育课程体系

  1.树立“以人文本”的课程理念人文教育课程的设置的目的是为人和社会的发展提供所需要的知识。理工科类的学生将抽象的知识转变成具体产品时,不仅要考虑技术方面的因素,还要综合考虑价值取向、社会需求等。不管是建构主义课程观、人本主义课程观还是后现代课程观都围绕着学生主体,由学生自我构建知识体系、内化知识、体验情感。因此,人文教育课程要“以人为本”,课程设置形式可以采用多种方式相结合,比如:人文课程安排可以将必修课、选修课以及实践课相结合。课程内容应该结合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生活经验,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形成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更好地吸收内化。2.加强各类课程之间的联系人文教育所涵盖的知识范围十分的庞杂。学校教育在有限的时间上根本无法将所有的内容纳入课程教学。因此,人文教育课程要依据学生的学习发展特点,社会的需求,时间空间限制等,提炼出人文教育的核心内容,挖掘课程间联系,将课程内容重新整合,进行组块,集中校内资源,打造精品课程。例如:复旦大学的通识核心课程,由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科技进步与科学精神、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六个模块,目前已建设180门课程。同时人文课程设置还应该注意各课程模块之间的联系,课程设计整合时要体现层次性,和理工科专业要能够照应、结合。

参考文献

  [1]刘慧,沈倩,徐茂.理工科大学人文教育新途径-“任务与分享”式课程构建[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7(1):99-100.

  [2]赵敏,贾德芳,秦广久.理工科高校人文教育课程的构建[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10(1):112.

  [3]刘秀娟.谈理工科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必要性[J].科学与财富,2014(5):391.

  [4]解梅,陈红.理工类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研究[M].甘肃:甘肃文化出版社,2013:59-74.

  [5]乔江艳.对理工科院校人文教育课程建设的探讨[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4(35):79.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