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格式要求(第3页)
1 次下载 5 页 8024 字【 字体:大 中 小 】
附录三:美国街头音乐音响解析
附录四:街头音乐叙述集锦
附录五:美国街头民间音乐节地图
1.10,作者后记(必要时)
要求同正文。
1.11,说明(必要时)
凡论文中除明确规定字体、字号、行距的项目外,其他内容均采用宋体五号字,两端对齐,固定行距20磅。
2、引文、注释和参考文献的格式要求
2.1,引文
2.1.1,凡论文中直接引用他人论著的原文,必须在引文两端标注双引号(“ ”),并在引文之后的括弧内注明其出处;间接引用可不加引号,但亦必须注明其出处。
例12:直接引用
……钱仁康先生批评王光祈《中国音乐史》宫调表中所列《补笔谈》调名“七宫固无误也,七商、七羽,误北宋调名为南宋调名;而七角,则误中尤误矣”(见钱亦平:304)。
例13:间接引用
作家王安忆说过一段话,我觉得很好,很能够对应我们在辛迪的故事中看到的现象。她说,有不少人,甚至很多人并非为了自己的感觉,而是为了他人的观瞻而建设自己的人生和生活……(见洛秦:119)。
2.1.2,若引文篇幅较长,为独立段落者,应换行。引文用楷体五号字,不加引号。整段引文左右皆缩进两个字符,首行再左缩进两个字符;在引文下方注明出处。
例14:段落引文
有这样一段话很具有说明性:
己身为男,我姐妹之女是我的甥儿和甥女。这里的姐妹不出嫁,甥就生在自己家里,不是生在外面,因而没有“外甥”的概念……(转引自彭兆荣:106)
2.2,注释
2.2.1,注释是对论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补充说明。本规范对注释采用随页脚注。正文中的注释号用计算机“插入”中的“脚注和尾注”栏,取“自定义标记”,点击“符号”,出现“字体”对话框,选“宋体”,在其中选择带圆圈的阿拉伯数字,按照在页面上出现的顺序进行编号(如① ② ……);注文将自动用宋体小五号字列于页面底端,以及在正文和注文之间加用顶格的短横线加以分隔;
例15:脚注
即便自南宋起燕乐调调数减少,也还是称作“七宫十二调” ①或“六宫十一调” ②……
———————————————
① 南宋·张炎《词源》:“今雅俗祗行七宫十一调,而角调不预焉。”(见蔡桢:上卷36)
② 元·芝庵《唱论》:“大凡声音,各应于律吕,分于六宫十一调,共计十七调。”(见中国戏曲研究院:160)
2.2.2,注释号随页编号,每页编号次序均从①开始。
2.3,参考文献
2.3.1,参考文献是作者写作论文时所参考和引用的文献资料;
2.3.2,参考文献表置于文末;
2.3.3,文后参考文献表既适用于正文中以夹注“(著者:起止页码)”的形式说明引文或某一文献的出处(参见例12),亦同样适用于注文中以夹注“(著者:起止页码)”的形式说明引文或某一文献的出处(参见2.4.2实例)。报纸文章在夹注中的“起止页码”为版次。
例16:夹注出处
……例如20世纪50年代末,于会泳(63~69)、黎英海(7~8)等几位先生提出把宫、商、角、徵、羽等声名作为五声调式之名后,几乎被我国所有的基本乐理书编写者所接受。
2.3.4,多人合著者夹注中只列第一责任者姓名。若引文或夹注前已列出著者姓名者,则夹注中可省略著者名。
2.3.5,在引文和注文的夹注中,著者名前可加置自拟的“见”、“参见”、“转引自”等简短的说明语(参见例12、13、14)。
2.3.6,文后参考文献表中所列的书目或文目,限于本论文中直接或间接引用的文献。
2.3.7,文后参考文献表项目:
1)主要责任者(专著作者、期刊和报纸文章作者、工具书或文集主编、学位申报人、专利申清人、报告撰写人等)。多个责任者之间以顿号(“、”)分隔。主要责任者只列姓名,其后不加“著”、“编”、“主编”、“合著”等责任说明,(同一作者有多种论著者按年代先后次序排列,若在同年中有多种论著者,在出版年号后加a、b、c、d……以示区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