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成本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思路(第2页)
1 次下载 页 3994 字【 字体:大 中 小 】
(二)教师企业实践经验不足,传授知识理论化
在最近一些年高职院校在教师招聘中都要求是硕士以上,这就使得当下,高职院校的骨干老师都具备较扎实的理论基础。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教师没有足够的机会到企业去实践锻炼,从而缺乏充分的企业实践经验,这使得他们在日常教学中只能是照本宣科,开展他们擅长的“满堂灌”的理论传授。即使是想开展体验式的实践训练,也无从下手。这就使得成本会计教学质量较差,学生们也不爱学,更谈不上技能的提升了。
(三)实训条件不足,缺乏校企合作项目
多数高职院校,由于资金和场地的限制,没有专门的成本会计实训室,课程主要在多媒体教室进行。这就使得学生对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缺乏直观的认识和了解,影响学生对成本会计工作方法和程序的灵活运用。同时,部分高职院校缺乏校企合作单位,没有建立持续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没有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实践环境。
(四)考核方式不合理,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成本会计考核主要停留在平时出勤、作业和期末考试三方面。对于学生来讲完成这些考核项目非常简单。在保证出勤的基础上,抄一抄作业,最后背一背老师划的重点复习题,考试过关基本上是没有问题的。所以平时同学们基本上不会主动地去学习。
四、改进成本会计教学的思路
要高效完成成本会计的“教与学”,应从“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出发,依托学生的特点,正视当下教学上的不足,采取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合理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
(一)加强职业规划教育,建立自己的职业目标
学校、辅导员和任课教师都要寻找机会不断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激励他们对自己未来做出适宜的'职业规划,建立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找准未来的就业方向,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
(二)加强职业发展教育,正确看待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技能的培养
高职学生主要是培养实践技能,达到一毕业就能到岗胜任。但不能因为这而完全忽视基本理论的学习。哲学上一直讲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是理论的运用,理论指导实践。我们不但要学技能,能胜任当下的工作要求;我们更要着眼于未来,不断地提升自己,成为高水平的技术工人,胜任更高技能要求的岗位。而要达到这样的高级技师,基础理论知识是绝不能缺席的。作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正确引导学生们,不能被社会的片面思想所误导,一定要实践理论一起学,虽然达不到一比一,但是也不能顾此失彼。
(三)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加强双师队伍的建设
教师的业务能力直接影响教学质量,要想提升成本会计的教学质量,我们一定要加强会计教师的综合业务能力。这就需要给会计老师提供到相关企业进行实习锻炼的机会,让老师们了解现阶段类似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了解最新的技术等,让老师了解当前企业对会计人才的真实需求。这样不但提升了老师的实际应用能力,同时老师还能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有一个精准的定位,能够制定出比较实用的课程目标。此外,我们还可以聘请企业的专家、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到学校演讲、开展技术指导等活动,拓宽教师的知识面。还可以聘请专业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到学校任教,充实学院教师队伍,弥补实践教师的不足。
(四)鼓励教师进行教学科研,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
当下教师的工资并不是很高,并且工作量较大,很多老师没有动力去进行教学科研。可是,不要忘了教师一直工作在教学的一线,对于高质量完成成本会计教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不只是机械性地授课,还应该在授课的过程中不断进行科研,总结教学中的经验,并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研究,一步一步改善教学方法。所以对于有教学研究成果的老师要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有动力进行教学科研,教学方法才能实现真正的变革。
(五)随着市场的要求,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编写校本教材
当前成本会计教材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成性,没有考虑到企业成本会计岗位的特定要求。我们应该鼓励成本会计老师在《企业产品核算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的基础上,依据所在区域企业的真实需求,编制成本会计教材。教材要侧重实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艺术歌曲《爱情与死亡》研究的论文
论述二胡洋为中用的历史沿革艺术教育论文
传统艺术在当今动画设计中的应用论文
论欧洲古典四大艺术风格对女装风格的影响
浅谈膜下滴灌技术在马铃薯种植中的应用效果
浅谈唐代女装风格在现代的继承与发展
浅谈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关系及其影响
论洛可可艺术风格
中国风影响下的洛可可风格
快乐学习、幸福成长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总结(精选5篇)
大学成本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思路(第2页)
浅析当前课堂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水文学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运用
基础护理学教学中三明治教学法的运用
高职体育教学中微课的运用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教育理论论文
中职学校学生创业教育方法的研究与实践的教育理论论文
浅谈交互式教学法在高中英语课堂中的应用
中学语文教学中导入教学法的有效应用
论企业文化与企业治理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