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论文范文 > 正文

分析信息时代网络隐私权的国际法规制论文

0 次下载 2 页 3072 字【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分析信息时代网络隐私权的国际法规制论文

  一、互联网监管引发的人权问题

分析信息时代网络隐私权的国际法规制论文

  互联网是作为一种重要的通讯媒介,已成为全面参与社会、文化和政治生活必不可少的方式之一。和任何其他传统的通讯媒体( 如以单向信息传输为基础的收音机、电视和印刷出版物等) 不同的是,网络使得更多的人以便捷廉价的方式交流通讯,消除地域的阻隔,对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都创造了革命性的影响。具体到人权领域,互联网已经发展成一个实现部分人权,消除不平等,促进人类不断进步的不可或缺的工具。中国2010 年6 月8 日发布的关于网络发展状况的政府白皮书也表明了官方立场,认可互联网为“人类智慧的结晶”,强调互联网在国家发展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以及对国家网络环境中的特殊意义。

  针对不同模式的互联网监管可能引发的人权问题,国际人权法是否能够适用于互联网这一新媒介呢?从一般意义来讲,国际人权法中的法律义务来源于正在逐渐被接受为习惯国际法的《联合人权宣言》和《公民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人权法适用于数据流动、在线媒体和网络技术是被广泛接受的。国际人权法明确规定保障信息和表达自由不考虑边界或媒介。2012年7 月5 日,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批准的决议不仅认可了网络对人权的价值,而且明确指出: 公民线上的权利和线下的权利一样受到保护,不受领土范围和媒介的限制。

  二、互联网监管引发的“隐私权”争议

  ( 一) 美国“斯诺登事件”与互联网隐私保护

  互联网监管引发的隐私权难以得到保障的问题呈不断增长的趋势。国家针对互联网通讯所采取的行动,常泛泛地称之为出于保护国家安全或打击恐怖主义的需要,虽然此类目的根据国际人权法也能合法化,但监视经常出于政治而不是安全原因而任意和掩盖地进行使违背国际人权法的规定的。例如,一些国家曾用社交网站,如Facebook 来识别和追踪人权维护者和反对派成员的活动,有时还收集用户名和密码来进入Facebook 的私人通讯。一些国家还正在引进法律或修改现有的法律,不断加强监控互联网用户的活动和通讯内容,而不提供充分来保障防止滥用现象。2013 年爆发的“斯诺登事件”正是上述问题的体现,这一事件将互联网隐私权保护推到风口浪尖。

  2013 年6 月,前中情局职员爱德华·斯诺登基于“良心上无法允许美国政府侵犯全球民众隐私以及互联网自由”的意识,通过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曝光美国棱镜计划。该计划是一项由美国国家安全局自2007 年起开始实施的绝密电子监听项目,正式名号为“US - 984XN”。此计划直接进入美国网际网路公司的中心服务器里挖掘数据、收集情报,包括微软、雅虎、谷歌、苹果等在内的9 家国际网络巨头皆参与其中。根据斯诺登披露的文件,美国国家安全局主要监控10 类信息,包括: 电邮、即时消息、视频、照片、存储数据、语音聊天、文件传输、视频会议、登录时间和社交网络资料的细节。美国“棱镜计划”涉及的信息不仅涉及本国领土内国民的信息,域外的多国多地区也纳入其监控的范围。

  美国先后通过了《爱国者法案》、《国土安全法》、《保护美国法》等多部法律,授权联邦调查局等政府部门对互联网通讯和信息进行监控。因为用户数据( 例如电子邮件和社交媒体活动) 并不总是存储在用户自身所在的国家里。例如,Facebook 在其隐私条款中称,所有用户必须同意他们的数据“被转送和存储在美国”。美国2001 年的《爱国者法案》就给予美国政府在使用按这种方式存储的欧洲数据新的权力。美国一方面强调并主张“互联网自由”,谴责其他国家的网络间谍行为,通过大量立法和强有力的执法活动,强化其国内网络信息安全,维护其国家利益; 另一方面通过国家安全局等机构大肆侵害其公民以及非美国公民、外国国家机关和公共机构、企业等个人或机构的网络信息安全。在全球范围内实施“棱镜计划”,大量获取个人聊天日志、存储的数据、语音通信、文件传输、个人社交网络数据。美国在互联网监管问题上奉行的双重标准引起国际社会对隐私权保护的广泛关注。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