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论文范文 > 正文

物理教学中PBL模式分组的实践(第2页)

5 次下载 3 页 4363 字【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3)实验技能: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主要是建立在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基础之上的。在进行小组研究时,实验是验证假设的主要手段,没有实验的设计和操作能力就无法全面地完成物理学的自主学习。这样,实验技能也就成为了不可忽视的异质因素。学生的实验技能可以通过在学生实验中的表现进行定性评价。大学物理和大学物理实验这两门课程一般都是同时开设的,并且经过历次实验教学的改革,当前的实验教学的内容也都分为基础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4]等几个类别,除了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外,还要求锻炼学生的设计、分析和结果的处理能力;在对实验的考核中也都加入了过程性考核。这些使实验课程的功能和评价更加合理,更能全面展示学生的实验能力。为此,可以通过加强与实验员的沟通,将学生实验的成绩作为依据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进行层次划分。

  (4)人际关系:小组学习的成功除了要具备一定的知识技能之外,还要有相互的信任、沟通和交流。如果组内成员之间没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就无法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容易出现“冷场”的局面,思维的开阔度和完成任务的质量也会大打折扣,小组合作学习也就变成了一项任务和一种负担。因此,人际关系也是分组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对于如何确定成员内部的人际关系,可以采用社会关系学理论[3]。社会学家提出,向各成员发放愿意与之合作的小组成员意向调查问卷,并在问卷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社交表格,见表1。从社交表格中可以看出,每个学生的名字被分别写在表格的行和列,通过其选择意愿来打叉,由此可看出学生间的相互关系和交往情况。

  1.3分组的确定

  分组时首先要考虑的是组数和每组人数。组数最好控制在5组左右,组数太多在交流汇报环节会占用过多的时间,同时组与组间的同质化也会比较严重。人数应控制在6人左右,人数太少不能充分发挥成员间思维的碰撞,导致思维不够开阔,学习中面临的问题也不能很好加以解决;人数过多则难以协调,容易出现出工不出力等滥竽充数的现象。如果班级人数多于40人,建议可分成两个大组分别实施。其次要重点考虑的是组员的异质搭配,即成员应按照异质分组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和实验技能3个因素强弱合理搭配、组内人际关系和谐、各组间的实力平均。组与组间的实力相差太大,容易打击能力差组的积极性,产生消极观望情绪,使PBL学习沦为个别组的表演;各组间能力水平相近,才能在小组间产生比、学、赶、超的学习氛围,提升解决问题的深度广度。为便于分组,除人际关系这一因素外,可以将其余3个因素划为比例相同的优秀、良好和一般三个等级,并按等级赋分,优秀为3分,良好2分,一般1分。理想的分组是各小组各因素的得分都相同,优秀比例也相同,并且组内人际关系和谐。例如,某班有30位学生,分成5组,6人一组,则每组每个因素的平均分为12分、优秀比例为20%。从表2中可知,这一组中有6个组员,每一因素的得分都是12分,为整班分值的平均值;每一因素优秀的比例也为班级的平均值。从理论上讲,这个分组达到了我们的理想要求,但在实际操作中,不可能完全也没有必要做到绝对的平均,只是要尽量要减小这一标准差。

  二、PBL教学模式分组的实践

  在掌握学生的四项异质因素之后,理想的分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根据学习的深入不断的调整变换,通过观察、评价、调整最终形成合理的分组。

  2.1初次分组自由搭配

  要求学生在明确分组模式的基础上,自由组合形成学习团队。学生的自由组合往往倾向于友情式的团队组合,常常是和自己关系好的或朋友组成一组,而对能力的优化组合考虑的较少。这样的分组虽不能达到理想的组合要求,但它具有相互信任、沟通交流好的天然优势。将学生的分组情况按表2方式列表,算出各组各因素的得分和优秀比例。如果该组的各项数据与理想分组的标准差比较小,则原则上保持该分组;如果标准差较大,则教师要进行干预调整。具体的方法是,参考表1,将分值较高组中的高分人员与分值较低组中的低分人员调换,确保每组的分值趋于平均值,且组内人际关系的和谐。

  2.2二次分组个别调整

  初次分组虽然在分值上实现了分组的平均化,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仍有可能出现不均衡的现象,为此,我们还要根据开展的情况进行适当的微调。需要进行微调的依据为完成小组学习的效果和质量,如果有的小组很快完成了学习任务,而有些小组没有完成或没有任何的头绪,则需要对小组进行调整。具体的做法是分析没有完成学习任务的原因,是由于提出方案的问题,还是实践操作的问题亦或是相互之间的交流问题。根据所出现的问题对相关能力的人员进行调整,当然这一过程也是对学生能力再考察再评价的过程。这样,经过一两次的PBL学习实践,就可以形成稳定而合理的分组,基本能使各组的层次水平相当,展现出比、学、赶、超的学习氛围。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