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论文范文 > 正文

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地理教学相关论文(第2页)

2 次下载 3 页 4042 字【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3.注重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对学习地理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可以将地图活化,通过一些简单的操作,可把地图任意放大、缩小,既能看到全图,也可突出某个地点的特征,做到点面结合,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例如,高中地理必修三“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节,教师可以利用这种功能将松嫩平原和长江三角洲放在同一幅图上,区别二者的位置关系,以及由此引起的水热差异,又可将图放大可分别读出其地理要素特征,之后再进行缩小,将两个地区作比较。让学生学会如何读图、用图,便于全面掌握地理知识。除了缩放功能外,多媒体还可以把不同要素的图层叠加重组,进行空间分析,例如把河流分布图与地形地势图和降水量图叠加就可分析水能资源的分布;把气压带风带图与气候类型图叠加可以分析气候特征的成因;将世界风带图与世界洋流分布图叠加可以分析洋流的形成;将世界地形图与六大板块分布图叠加可以分析世界海陆和地表起伏的原因等等。这样的例子很多,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进行信息叠置开展复合分析,是研究地理事物分布规律、相互联系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把这种活用地图的理念传递给学生。

  二、拓展教育空间,优化教育结构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单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要给学生搭建一个良好的信息化学习的平台,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代替教师面向学生,打破了学习的时间、空间的限制,使学生能够借助网络进行自主、有效的学习。为此,我们从以下两方面做了尝试。一是,教师将自己的电子教案上传到学校上,给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自主地选择性地学习,选择学习内容、控制学习节奏,对学习过程中的重难点知识实现重复学习而不受时间的限制。还可以进行远距离的实时交互,通过和教师和同学的不断交流而充实自己,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在反思中进步和成长,这种建立在共享的、共讨的前提下的学习模式是传统面授教育所不能达到的。或者把网上学习与学校学习结合起来,根据自身学习的需要,在校园网中进行“以我为主”的二次学习。二是,利用课外活动的时间,教会学生扫描、修图、下载、编辑等基本技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引导学生收集各种有价值的与地理有关的图片、文字资料、视频录像等地理素材,上传入网,扩充教学内容,参与校园网络平台的建设。有了地理素材和编制的基本技能,学生可以虚拟课堂情景,参与组编设计教案和学案,纵横自己的思维,开拓创新,不拘泥于教材,不局限于教师定出的“框架”,学生在此过程中品尝着创造的乐趣,提升创新思维的人格品质。

  三、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中的误区

  现代教育技术丰富了教育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然而,有的老师把现代教育技术片面地理解为教育媒体技术,陷入了误区,在课堂教学中,把关注点放在如何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上,忽视了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淡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或是展现过量的信息,干扰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

  1.片面追求教育媒体的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有的教师设计课件时,把所有的知识点,每一个活动,都通过图像、文字、声音显示出来,排好顺序结构,上课时,便按顺序播放下去,屏幕成了课堂的主宰,课堂中教师很多时候仅仅充当放映员、解说员的角色,被课件牵着走,教师的主导作用变成了媒体的主导,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不能充分体现其主体性,这显然已经本末倒置了。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要高度重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以及师生互动环节,屏幕上的文字和画面,只是创设情境的手段,是帮助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桥梁,其所想表达的意图和思想仍需通过适当的师生双边活动,让学生有效地“同化”和“顺应”。所以,教师一定要真正领会现代教育的内涵,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师生和谐的学习共同体。

  2.信息量过大,影响学生思维

  据心理学家分析得出: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只能接受主要的信息,短时间接受超量信息时,就会使人脑处于停滞状态。这就要求,老师在设计课件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精选课件素材,切忌过多过滥。而有的老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惟恐不能体现出其信息量大的优势,将与课程相关的所有材料尽数罗列,课堂上呈现过量的信息:一幅幅图片,一段段文字,一个个动画,琳琅满目的资料轮番轰炸,令人目不暇接,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到屏幕上的色彩、画面、文字和与之伴随的音乐之上,使学生无法专注于多媒体所蕴含的教学内容,更无法进行深度思考,这就降低了教学效果。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