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论文范文 > 正文

浅析中国古代史书的惩劝功能(第2页)

4 次下载 2 页 3159 字【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战国时期纵横家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黄金百镒尽……面目黧黑,状有归色”,“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他下决心认真钻研经世之道,“乃夜发书,陈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踵……期年,揣摩成,后持六国之相印,为纵约之长”。《战国策》对苏秦之事记载下来并不加辩论之词,但是它经过两千多年而至今依然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不知影响了多少仁人志士为奋斗目标而勤学不辍。

  可见,中国史学的惩劝宗旨由来古老,影响深远,其重要性受到历代史家的重视,关于这个问题,刘知几有深入思考,在《史通・史官建置》篇中写道:“向使世无竹帛,时阙史官,虽尧、舜之与、纣,伊、周之于莽、卓,夷、惠之于跖,商、冒之于曾、闵,坟土未干,则善恶不分,妍媸永灭者矣。”他把史学的这种惩劝功能提高到理论的高度,并在篇末用“见贤而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这两句话高度概括了人们通过读史而学做人的根本途径。这里蕴含一个古老而深刻的哲理:“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蕃其德。”这个道理至今并不是人人都能了解的,以至于常常有人提出“历史有什么用”的问题,这是在做人问题上反应茫然的表现。

  以上是一个方面,而从另一个方面讲,中国古代史学有一个很好的传统,就是史学批评,它促使史家从“德、才、学、识”各个方面提高自己的修养,以期能作传之后世的“良史”这样就使史学的惩劝功能优化,使其影响加深,对每个人人格的完善、修养的提高都大有裨益。

  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对封建史书中不合理的成分、糟粕要加以剔除,而对其中合理的成分要继承和发扬,这是祖先给后人留下的精神财富,不能轻易丢弃。

  参考文献

  [1]罗国杰,主编.中国传统道德・德行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2]瞿林东.中国史学的理论遗产.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王处辉,主编.中国社会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瞿林东.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纵横.中华书局,1994.

  [5]张恺之,主编.中国历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6]赵谈元,主编.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高等教育出版社.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