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论文范文 > 正文

浅析中国古代天井墓中的过洞(第2页)

9 次下载 3 页 4235 字【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四、过洞的分类研究

  因为过洞在平面形状、顶部形制、长度等方面均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所以本文根据这些差异按不同的分类方法将其分类并进行研究。

  按过洞的平面形状分类,可分为两类。第一类为长方形或方形式的过洞。这种形制的过洞数量多,分布广。第二类为梯形式的过洞。这种形制的过洞所见不多,目前有两例。其一北周莫仁诞墓。过洞3个,第一过洞南接墓道入口部,其余过洞由南至北依次与3个天井相间排列。平面略呈南北向梯形,拱顶土洞式结构。其二唐李寿墓,过洞的隔梁收分大,故使过洞的横断面呈梯形。

  从这两类过洞的数量和形制等方面的特点看,长方形或方形的过洞始终占据主流地位,而对于梯形式的过洞,只是当时人们修建过洞时由于偶然的因素致使过洞平面呈梯形。北周莫仁诞墓于2009年5月发掘于西安市长安区韦曲街道夏殿村西,与之同期发掘的还有其父莫仁相墓,这两座墓相距不足20米,且同属于一个时期的墓葬。莫仁诞卒于576年,其父莫仁相卒于578年,二者的入葬时间间隔应不会长于三年。然而莫仁相墓的4个过洞均为南北向的长方形,莫仁诞墓的3个过洞均呈南北向的梯形。对于这种差别不见于古代的其他有过洞墓葬中,仅是一个特例,不能算是一种习俗或葬制。另外唐李寿墓,在发掘简报中明确表示,过洞的平面呈梯形,是由于过洞的隔梁收分大所致。因此笔者认为,梯形式的过洞只是古代天井墓中由偶然因素所致的特例,但以其作为存在的固有形式,本文也把它当作过洞的一个类型。

  按过洞的顶部形制分类,可以分三类。第一类为拱形的过洞。拱形顶的过洞数量也很多,并且充斥于有过洞墓葬发展的各个时期。第二类为券顶形过洞。券顶形过洞发现较少,主要有西安洪庆北朝、隋家族迁葬墓地的M2、唐章怀太子墓、唐昭新城长公主墓、唐阿史那忠墓一、二、三过洞。第三类为弧顶。主要有唐阿史那忠墓的四五过洞、咸阳机场高速公路周陵段汉唐墓中的汉墓M49、唐墓M52。

  对于“过洞”的顶部形制,拱形顶始终是其主流形制,它不仅流行于有过洞墓葬的各个发展时期,而且与另外两种相比,在数量上也占绝对优势;而券形顶和弧形顶,数量少,在各个朝代的有过洞墓葬中可算是凤毛麟角。

  按过洞的长度分类,可分为两类。第一类过洞长度在5米以下。这种墓葬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并流行于有过洞墓葬的各个发展时期。第二类过洞长度在5米以上,比较典型的有咸阳机场高速公路周陵段汉唐墓中的汉墓M49,过洞长8.7米。河南三门峡市北朝和隋代墓的A型墓中M132,长7.80米。彭阳新集北魏墓,M1的第一过洞长5.85米,第二过洞长5.8米。

  对于长度在5米以下的过洞,长度在3米以下的过洞又占大多数,相比之下,3――5米之间的过洞不算太多;对于长度在5米以上的过洞,不仅数量较少,而且出现时间多在有过洞墓葬发展的早期,在成熟期少见。

  通过对有过洞墓葬的分类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天井墓中的“过洞”始终以长方形或方形平面、拱形顶、3米以下的长度为其主流形制。不同时期会有一些特殊的情况,但是这些特殊情况始终未能占据主流地位,甚至在过洞的整个发展历程中仅如昙花一现。

  参考文献

  [1]傅熹年.傅熹年建筑史论文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 1998: 247-249.

  [2]王仁波.陕西唐墓壁画之研究[J].文博.1984(01).

  [3]裴建平.唐墓壁画中的楼阙图及其反映的相关问题[J].文博. 2011(03).

  [4]陕西省博物馆,文管会.唐李寿墓壁画试探[J].1974(09).

  [5]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古代文明(第4卷)[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

  [6]柏宇亮.浅析中国元代之前的天井墓[D].暨南大学,2011(04).

  [7][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334.

  [8]李明,袁明,李举纲,岳友军,党晓婷,韩民兴,李宏涛,张明惠,李艾娟,张彦.北.周莫仁相、莫仁诞墓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2012(06):10.

  [9]陕西省博物馆,文管会.唐李寿墓发掘简报[J].文物,1974(09).

  [10]张占民,倪润安,张蕴.西安洪庆北朝,隋家族迁葬墓地[J].文物, 2005(10).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