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共管理的社会性内涵及其他(第6页)
8 次下载 6 页 8635 字【 字体:大 中 小 】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公共管理学科体系的构建需要解决的一个难题是“界域”问题。即这里讲的学科体系是 “门类”学科体系,还是一级学科体系,或者是一门公共管理课程的体系。就“公共管理”而 言,还有一个综合“三界”(国家、政府、社会)的公共管理与分门别类的公共管理的关系问题。 笔者这里拟按“公共管理概论”的范围定位提出一个研讨意见。
在具体思路上,笔者认为按内涵与外延去寻找构建学科体系的思路也许是一条出路之 一。这里有一个“个别——一般——个别”的认识辩证法。具体来说,可以先把方方面面的 公共管理罗列出来,进行归类分析,然后再提炼出贯通所有类型的共同点。按笔者管见,先 找出公共管理的“三界”(如上述),再综合贯穿“三界”的共同点。这些共同点大体有:(l)公 共管理及其相关概念分析;(2)公共管理的逻辑起点:公共问题;(3)公共管理的历史发展:传 统与现代;(4)公共管理的组织机构:国家、政府、社会组织;(5)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公共选 择、委托代理、交易成本;(6)公共管理的基本职能:职责、功能与任务;(7)公共管理的基本范 围:公共物品、公共服务;(8)公共管理的运作过程:决策、执行与监督;(9)公共管理的保障: 战略、策略与方法; (10)公共管理的抽象行为:公共政策与政策分析;( 11)公共管理的物质基 础:税收与公共财政;(12)公共管理的行为规范:道德与法;(13)公共管理的绩效评估:定量 与定性,公共与效率。
学科建设之中
还有课程设置问题。总体而言,经过多次专家组研讨、论证并通过国务院 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审定颁布的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的课程设置方案是合理的和可 行的。只是,如果笔者提出的公共管理社会性内涵的意见能够成立的话,那么社会学似乎应 成为一门独立的专业基础课程,加进核心课程之列,使专业基础课程变成政(治)、法(律)、经 (济)、管(理)、社(会)五大基础理论支撑的学科体系。同时,应该从各个方面去加强学生的 社会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学习,提高学生从社会学方面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加趋向完整和优化。

发送到手机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