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工艺美术审美特点与价值论文(第2页)
本文共计3653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3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三、民间工艺美术的审美价值
(一)记录价值
民间工艺美术记录着劳动人民的审美理想,其艺术语言是人民喜闻乐见的,为民间工艺美术生存和延续提供了强大动力[3]。民间工艺美术依靠人民与生活生长,同时也为人民和生活服务,属于生产者的艺术,从生活用品、穿着打扮装饰环境到节目礼仪、民俗民风等各个方面都记录着最广大劳动人民拥有的审美趣味。劳动人民依据美的规律自己创作物体并使用、观赏,这决定着民间工艺美术创作者的纯真情感。对于民间工艺美术而言,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之间的对立感被削弱,如在自由自在的原始彩陶形式中就无法体验统治阶级的意志,或者是在反映劳动人民美好愿景的吉祥图案中也淡化人们相互之间的敌意。所以民间工艺美术记录着自由真切的主题内容、无拘无束的风格形式,将劳苦大众对自然的赞美与改造的愿望记录下来,拥有极其广阔的精神世界。民间工艺美术还记录和寄托着创作者的理想、愿望、悲哀、喜悦,反映劳动人民的道德观念、思想意识,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甚至具备陶冶民族情操的巨大价值。
(二)表现价值
艺术重在表现,民间工艺美术有极强的创造表现力,它能反映原始文化的美,向全世界展现自己是怎样把审美性与实用性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形成神奇的和谐之美。如中国传统建筑四合院以及剪纸、窗花、刺绣等都是将实用与美感融为一体的艺术品,让人从视觉上产生一种审美享受,还有民间的一些陶瓷、碗筷甚至是一只小小的汤勺等,都能从外形上让人感受到美。所以民间工艺美术具有显著的审美表现价值。早期的民间艺术更是土生土长的,创作者们就地取材,用简易的工艺以及人人都容易学会的技巧,表现出让人吃惊的创造力。民间工艺美术在中国传统民间艺人们手上代代相传,可谓生生不息,不断提升着工艺制造水平,达到让人难以相信的高度。民间工艺美术因地区、语言和风俗的不同,产生区域性特点,创作者将自己的民间工艺美术作品用于生活实际,或装饰,或馈赠亲友,让附近的人相互模仿、借鉴,形成浓郁的地域风格。总体而言,民间工艺美术的表现千姿百态,各个区域产生的民间工艺美术汇集成中华民族蔚为壮观的民间工艺美术规模,充满泥土味和质朴豪爽的气质,赋予人们亲近感,为创作当代工艺美术提供丰富的营养。
(三)传承价值
大多数传统文化的传承都要依赖文献与典籍的记录,学者们悉心保留,后人反复学习和研究,阐明深意,抑或是在考古活动中利用现代科技进行研究与鉴定之后为其定性,得到结论。不管是哪一种方式,历史性文化遗产都呈现出静止的一种状态,亘古不变的接受后人的开发、研究、利用、再创造。而民间工艺美术则是一种共时性文化,其传承是活态的,涉及劳动人民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民间工艺美术就像牵牛花一样,生长在劳动人民生产与生活的土壤里,随着文化生态的改变而改变,在不同信仰、民俗的文化生态里呈现出鲜明的审美特点与风貌。民间工艺美术极为重要的一个审美价值就是它随着文化生态的不断演进而出现与之适应的变化,开创全新的形式,展现出全新的风貌,就好像一面镜子,将时代变迁动态映射在人们的眼前。如民间工艺美术是组成劳动人民生活不可取代的部分,承担并发挥着多种多样的价值,它并非脱离生活独立存在,而是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民传承民俗习惯以及精神追求的一种载体,是传承传统文化的要件,是广大劳动者生活智慧的发挥与积淀。民间工艺美术不但是组成民俗文化的重要部分,还是中华民族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基石,传承着民族的审美[4]。
四、结语
科技发展的递进关系很容易被理解,但艺术却是更替发展。由于改革开放呈现出大好景象,促使人们更快速的迈向世界,在该过程中应弄清楚其审美起源,掌握造型本原性、内容共通性、设色象征性等审美特点,积极发扬民间工艺美术优良传统,致力于推陈出新,体现民间工艺美术的记录、表现和传承的审美价值,打造独具民族传统与时代特点的艺术风格。这样的风格越完善、越强烈,就越具备世界性,通过保护与传承不断促进民间工艺美术的创新发展,这正是时代赋予工艺美术工作者的使命与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