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术的审美学科论文(第2页)
本文共计3828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3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在美术中,现实丑的本质范畴转化了,其现实性削弱了、艺术性加强了。作品中的形象已经不是原来的现实中的丑的事物或人物,已经渗透进了创作主体的认识,情感和评价等主观精神因素,从而成为一个典型形象。它从反面揭示出社会生活的本质真理,是现象的真理亦即艺术的美。对丑的深刻剖析和否定,就是对美的肯定。罗丹的《老妓》是这样,委拉斯贵支的《赛巴斯提恩·莫拉》和米勒的《扶锄的人》也是这样,齐白石的《群鼠图》等都是这样,在中外美术史上,有许多这样把现实丑转化为艺术美的成功之作。
(三)美术与美还有一层重要的关系,即:它还是审美对象。
美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它是现实美的反映,也是整个社会意识形态,它是现实美的反映,也是整个社会生活的反映;美术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形态,它又是生产美术作品、创造艺术美的;而美术作品一旦创作完成,它就成为一件物,克化了社会文化资财,成为欣赏者即观众的审美对象。
美术作品如一件雕塑或一幅绘画或一座建筑,作为审美的对象或审美客体,它的美并不因欣赏者或审美主体能否认识而有所增减。《蒙娜丽莎》是美的,它能给大多数欣赏者以美感享受,但也决不会因为少数人由于审美意识,审美修养和审美趣味上的差异不能欣赏,它就变得不美了。
二、美术的基础审美本质
美术既然与美有着如此密切的关系,如此重要的关系,那么,美就应是美术作品的灵魂,审美就应是美术的核心本质。
(一)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美术是客观的,现实美在于客观的现实事物本身,艺术美也在于作为客观的社会文化的艺术作品本身,美在欣赏着的主观意识之外,而不在于审美主体的主观意识之中。现在的问题是:客观事物的`美是怎样为人所认识的?人为什么能够欣赏美的事物,认为它们是美的?这就是涉及到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问题。
审美关系是人与现实诸关系中的一种。人与动物不同。“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随着人和社会本身的历史发展而产生出各种形态的人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如宗教的、审美的、科学的、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关系等等。所谓审美关系,是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发生美学上的关系。即是说,作为审美主体的人,通过审美实践活动,再审美客体中发现、感知、认识和欣赏它的美或把握它的其他美学特征如崇高、滑稽、丑等。
(二)美的本质与美感的本质
实质上就是一种积极的审美认识与审美创造的活动。在这一活动中,作为审美主体的美术家,在实践中发现和认识现实生活中的美经过他的主观审美意识的改造,创造出新的审美对象,即美术作品相对欣赏者和观众来说,美术家创造的这个新的审美对象即美术作品,又成为一个新的审美客体,它的美作用于另一些为审美主体的观赏者,引起观赏者的美感。再不同的关系中和不同的条件下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但在一定的关系中,客体的美是主体美感的根源。是美决定美感,而不是美感决定美。再美术创作活动中,现实生活的美是美术家审美认识和审美创造的根源;在美术欣赏活动中,美是作品的美,是欣赏者美感的根源。
三、美术的审美特征
“审美”的第一特点就是它的实践性与主体性。“审美”不等于“美”,前者关系到“审什么”和“由谁来审”。“审什么”?审的客观现实中美的东西,美的事物和事物的美,以及美的艺术作品和艺术作品的美,这是审美的客体。“由谁来审”?当然是由人来审,这是审美的主体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就是人类经过生产实践活动,在“人化的自然”过程中,由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两个方面的关系;而“美”则是审美客体的美学属性,需要由审美主体来审来认识。所以“审美”的实践性和主体性是十分重要的,必不可少的没有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就没有社会的人,也就没有人与现实审美关系的建立,也就没有“审美”,也就没有且有美学意义的“美”。在审美活动,审美认识与审美创造中,正是由于人们的实践性和主体性,才有越来越丰富的审美客体进入人的社会生活,成为人的审美对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