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专业院校声乐教育之我见的论文
1 次下载 3 页 3355 字【 字体:大 中 小 】
高等专业院校声乐教育之我见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高等专业院校;声乐教育
论文摘要: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新教改的启动、深入,极富创造性的音乐教材以崭新的教育理念,传递着新的信息:现代音乐教育在不断更新、不断完善。作为中小学教育的母体——高等专业音乐教育,尤其是其中的声乐教育,如何适应基础教育的改革,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课题。加强对高等专业院校声乐的教育尤为重要。
2010年,指导基础教育音乐课教学的新课程标准开始在全国试行,这标志着我国中小学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作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母体——高等专业音乐教育,如何适应基础教育的改革,已成为了一个极富现实、有意义的事情。本文拟就高等专业院校声乐教育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高等专业院校的音乐教育
高等专业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就大的框架和体系而言,也就是由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构成的“三层楼”模式。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强化了窄、专、深的课程体系,追求各自学科专业的系统性,完整性,重视专业的单一发展,把分科课程的知识与整体范围只是割裂开来,忽视了专业和学科的横向联系,从而造成学生知识面过窄,社会适应能力较弱的局面。许多大专院校培养的音乐学生其知识结构往往局限于某一专业,只强调了本学科某一领域纵身性,与课程标准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其中原因是大专院校沿袭了音乐专科的办学模式,未能体现出声乐教育专业的特点,即师范性、专业性、基础性。
从课程设置来看,高校音乐专业的课程主要是由普通教育课程、音乐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三部分组成。普通教育课程是对学生普遍进行的专业知识以外的“公共课”的教育。它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个性发展等方面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音乐学科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学习音乐专业所必须掌握的基础概念、基本理论和基础技能的课程,是直接指向具体专业的课程,如乐理、视唱练耳等。专业课是建立在专业基础上的关于某一专业的学科理论和专业技能的.课程,如声乐、器乐等。目前一些高校音乐专业学科课程设置相对独立,专业课自成体系,相互之间渗透不够,因而培养出来的师资专业知识面较窄、适应能力较差、学术水平低。目前一些高校音乐学科实行的“主修”制出发点是好的,似乎体现了一专多能,但由于认识出现了误差,在实践教学中有的只瞄准了“舞台”,而忘掉了“讲台”,过于强调一专而忽视多能。学生毕业后一旦走上基础声乐教育岗位,面对要会弹、会唱、会讲、会舞、会写、会组织音乐活动等方面的素质要求,往往表现出不适应。教育专业课程是最能体现“师范性”的,解决未来教师“如何教”的课程。
二、我国现行高等专业声乐教育透视
现行的声乐教学中,不仅存在着大量的教学效率低,学生成才速度缓慢的低效教学,还存在着学生声乐水平停滞不前的无效教学,甚至学生声乐水平倒退和坏嗓的教学失误也时有发生。
高等院校是以培养音乐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中小学音乐师资为目的。我国高等专业院校教育现行课程的基本框架,是借鉴高师声乐教育模式形成的,这种课程模式对于高等专业院校声乐教育走向系统化、规范化的道路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音乐人才,开拓了中国音乐文化的视野,丰富了我国人民的音乐生活。多年来,虽然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多次改革,但总体框架并未改变。面对新世纪音乐课程标准的实施,这种以分科设置为主流的学科程体系,已不适应新时期高等专业院校声乐教育发展的要求,其问题也日益明显,如学生的专业口径狭窄、专业基础薄弱、综合素质和创造能力不强、兴趣单调、理论水平低、科研能力差、教学缺乏个性等等。
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外乎三点:一是声乐教师没有真正掌握歌唱艺术的真谛,缺乏正确的歌唱艺术观念,因而无法引导学生顺利的进行声乐学习;二是声乐教师不懂得或不遵循声乐教学心理,缺乏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训练手段;三是学生不具备学习声乐的嗓音条件、乐感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因此,必须迅速扭转声乐教学中大量存在着的低效率教学、无效教学甚至严重的教学失误的不利局面,大力提倡并实施声乐的有效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