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修毕业论文(第8页)
本文共计15757个字,预计阅读时长53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汽修专业传统的课程设置以学科体系为中心,采用类似“三段式”的课程模式,把课程分为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理论课和专业技能实践课,注重知识体系却忽视了职业行为的完整性,学生虽获得了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但对所要从事的职业行为来说却是不完整的,企业对毕业生又得重新进行上岗培训,使职业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新课改后,汽修专业课程变成了两个模块,加强了理论教学中的实践环节,更加强调理实一体教学。课程设置上以工作项目及任务贯穿知识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的设置体现了理实一体教学的要求,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专业实践,提升专业能力。
然而,在汽修专业课堂教学中,笔者发现在高一第一学期汽车机械基础课的“认识凸轮机构”教学时,有的老师采取将凸轮机构部件从发动机上拆下来的办法以达到理实一体教学的需要,但准备设备费时又费力。所以,教师通常还是以讲授为主,这就影响了理实一体教学的效果。而在高二第二学期学习汽车故障诊断与排除课程的“发动机配气机构故障”时,需要凸轮机构的知识作为支撑,又得复习前面学过的理论知识。因此,专业课教学存在着知识链接被割裂、基础知识教学缺乏实践、实践教学缺少理论的矛盾,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汽修专业是一门技术性、专业性很强的应用型专业,适合采用以汽修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策略。能否对现有教材里的相关内容进行适当整合,使教学过程依照汽车维修工作过程展开,在课堂教学中模拟企业工作程序,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如工作、工作如学习的乐趣呢?这是需要认真探索的问题。
二、德国学习领域课程模式带来的教学启示
学习领域是现代职业教育的一种课程模式,是培养综合职业能力的内容载体。学习领域是以一个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的专业教学单元,它从工作领域转化而来,常表现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综合性学习任务。
一般来说,每个典型工作任务的课程由10至20个学习领域组成,一个学习领域中穿插了许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它由若干个学习情境组成,学习情境是由教师根据工程实际设计出的具体教学任务,是学习领域教学内容的具体化。
德国汽车机电工专业课程分为14个学习领域,涵盖了职业培训的全部内容。它围绕汽车机电工这一职业活动的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组与整合,突出了职业教育的属性。其课程设置模式给我们带来了启示,为解决专业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创新专业课教学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三、学习领域课程模式在汽修专业的教学实践
1.设计学习领域教学任务
以凸轮机构教学任务为例,整合原有教学内容,从发动机配气机构故障案例导入,形成一个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相对完整的学习领域教学情境:凸轮轴的检查与检测,使专业基础理论、专业基本技能、核心操作技能在一个学习情境中均能体现。
2.设置学习领域教学环境
传统学科课程体系有多种教学场所,每一种教学场所只具备一种功能,割裂了职业工作和职业学习的整体性,无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良好结合。为实现学习领域理实一体教学的需要,根据学校实际教学条件设计学习领域教学环境,将理论与实践教学环境进行整合,满足学生小组学习的需要。
学习领域教学环境:
(1)安装有计算机、投影仪;
(2)发动机(拆下气门室罩盖和外围部件,拆下其中一根凸轮轴);
(3)14套筒、短接杆、扭力扳手、吸棒;
(4)V型块、外径千分尺(0~25mm、25~50mm)、清洁布;(5)教学用小白板6块,红、蓝记号笔各6支,标签纸。
3.编写学习情境设计方案
学习情境设计方案即学习领域教学模式下教师的教案,包括学习任务、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教学资源、教学组织与方法、教学流程和评价方式,是教师进行教学实施的指导性文件。方案的设计受学校教学条件的制约,要将完整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写进设计方案中,需要学校配备较为完整的学习情境所需的教学设备。下面以“凸轮机构的检查与检测”学习情境设计方案(部分)为例进行介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