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关怀教育高校教育的论文(第3页)
本文共计4509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6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2.提高自身的人际智能,掌握与学生对话和沟通的技巧。人际智能即人际理性,是指对他人需要、利益、情感等语言或非语言符号的准确观察和理解,并能通过相互让步或发现彼此共同的兴趣点而达成平衡共识的能力。人际智能是激起教师关怀行为的充分必要条件。教师只有掌握了与学生沟通的技巧,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才能使学生乐于与教师交流,才能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关怀。
3.有意识提高对学生的认可度。认可即教师对学生优点的确认和鼓励,教师要赋予学生与现实相符的积极的自我形象,唯有此,学生才能产生较高的自我认同感,才能形成积极的追求,逐步完善自己的人格品质。
4.教师要积极营造关怀的育人氛围和民主的管理环境,为师生良好关怀关系的建立提供文化和制度上的保证。关怀教育的关键是良好的关怀关系,这是以平等、尊重、对话以及宽容等为基础的民主和谐的关系。惟有在民主、和谐、弥漫着关怀和集体温暖的班级氛围中,师生间才能敞开心扉,真诚坦率地沟通交流。
(三)培育具备“关怀品质”的社会公民———教育关怀的终极价值“人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关系性的存在”,每个个体一出生,就处在一种特定的文化中,处于一个关系网络中,一方面,他人(他物)和社会要作用于个体,另一方面个体也要以不同的方式作用于他人(他物)和社会。关怀行为既体现了人类共生依存的特性,又符合人类交往的本质。因此,将学生培养成为具备“关怀品质”的社会公民理应成为教育关怀的终极价值和目标。教师对学生的真诚关怀与帮助,必将使学生形成体察他人需要并给予关怀的道德品质,有利于学生建立与他人、社会、自然的良好关系。同时,教育关怀又具有榜样性和教育性,学生们会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学会关怀他人、关怀社会、关怀自然,实现人、我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当学生形成了关怀品质后,出于一种社会导向性责任,关怀将自然而然地由一个人的美德传导成为其他人的美德,并从一个人对待他人的关怀态度扩展为其他人对待他人的关怀态度。因此,教育关怀可以促进他周围的人连成一个和谐的整体,进而促进和谐社会的形成。

